-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山水画技法研究之《万壑松风图》
?
?
刘芷含
摘要:临摹是我们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方法,临摹注重于笔墨技法,是学习中国画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只有通過临摹,掌握运用笔墨的基本技法,才能运用于写生之中。在面对别人的画或者印刷品的时候,按照其作品的笔、墨、设色、章法,一丝不苟的进行描绘,而对临并不仅仅只是手头上的模仿,更多的应该是学会思考,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皴擦的技法?为什么不同的地方会采用不同的技法?这些问题才是我们临摹的主要目的和核心意义。
关键词:技法;对比;空间
《万壑松风图》是南渡前的作品。画面中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从山脚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山脚下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的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造成了一种迫在眉睫的既视感。其中,山石的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等诸家的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头质感,这幅作品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的最大特点,同时也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初见《万壑松风图》时就被它雄浑壮阔的气势所吸引了。要画出它的气势当然选择宣纸也很重要。一方面是考虑到生宣纸对于皴擦和枯笔的表现较好,对于浓淡干湿的层次能也呈现的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是考虑到设色,生宣纸既可以反复积染,同时罩染时沁润得更为自然,所以选择了用生宣纸来作画,并且对照临本打形,手动放大成原画的大小。在临摹时,我通常会采用由近及远,由下至上的顺序来进行绘制,此图右下侧的近景是一个“路口”,而北宋的全景式构图中,画面需要有“可游”的地方,而“可游”之景常以“可行”之路来归引,所以路口的形状和路径的来龙去脉的梳理就变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先将路口的位置和路径梳理出来,再往两边去推石头的形状。画面的左下侧近景是一个“水口”,画法上以线勾勒水纹脉络,由激流、水花以及留白构成起伏的节奏,在疏密有致的前提下,我主观加入了随浓随淡的变化,虽然对比不大,但隐约流露出一种律动感,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与两侧的山石形成对比,从而于繁密中显出空灵。虽然有意在加强这种对比效果,但在表现上还有所欠缺,瀑布口作为画面的画眼,应尽量做到干净利落,笔法简练但却一目了然。
这幅作品所描绘的对象是江南地区,山峦重叠的景象,沿着山石的周围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远处呈“丰”字形的松树在风中摇曳;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作者对每一种物象的表现手法都是不同的。比如主峰,主峰上端采用的是长钉皴和刮铁皴,中间部分偶尔参以解索皴,将山石的结构和阴阳面表达的十分明确;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将石块中凹陷的感觉表达出来,加强了石头的质感;山腰间的白云一方面将群山的前后层次划分开来,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画面的疏密效果,使山石和云朵在一起产生刚柔并济的效果。此外还可以看出其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这也充分说明了这幅作品在画法与风格表现上虽然较多的有北宋气象,但却呈现出了些许南宋画风转变的迹象。在临摹时,我采用先干后湿、先浓后淡的方法进行描绘,整个画面的感觉都是比较浓郁的,所以大都以浓墨为主,尤其是在勾勒边缘轮廓线的时候,线条尽可能的完整、流畅,干而实,并赋以抑扬顿挫的变化在其中;其次是结构线,结构线在山石的变现中尤为重要,它是支撑起山石体积和重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结构线把石头的三个面大致的分出来,并且所有的结构线不能全部很突兀的暴露在外面,绝大部分是要融入到面里面去的,这一点和画素描是极为相似的,只是不是以打线条的方式,而是用皴擦的技法来表现,先用相对较干的浓墨大笔皴擦,第一遍不能皴擦太多,这样会显得焦且死板,要先留有余地,第二遍用中浓度的淡墨再皴擦一遍,但不能在重复的位置上,要稍微错开一点或者改变一点角度,由浓到淡的多皴擦几遍,这样画出来的山石才会更坚实、更有厚度和重量感。远处的山头有较多的丛林,看起来有较多写意的用笔,但这种写意更多的体现在形态特征上,在处理的时候其实仍然需要严谨,这样才能与整幅画保持一致。这幅作品的亮点,也是最难的部分就是对云的处理了,虽然有皴擦,也用深浅不一的淡墨积染了很多层,但总感觉云出来的还不够,或许是在染的时候渐渐的把形染变了,所以就不够精神了。
在完成了水墨的部分后,接下来就是设色了。由于是一个浅绛的色调,所以我先用赭石加墨,先统染了一个底色,然后再在山石的阴面加深一层,阳面偶而呼应一点,这样既不显平均,但又显平衡。再把底色做好之后,在山石的顶部染一层石青,松针部分染汁绿,由于我对汁绿的鲜艳度把控的不是很好,所以我先用偏花青一点的汁绿打一层底,让它有一个颜色倾向,然后再用汁绿在松针交汇的地方点染一下,这样既加强了节奏感,有控制了颜色的亮度。最后就是调整画面了,用少许胭脂,在远山的山脚和近景石头的阳面处薄薄的染几遍,一方面可以加强冷暖色的对比,另一方面营造出晚霞的景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