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言“辩”的语言哲学审视.pdfVIP

吕氏春秋言“辩”的语言哲学审视.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吕氏春秋》言“辩”的语言哲学审视

内容提要:通过对“辩”(辩说)的多方面分析,《吕氏春秋》不仅初

步论及了主体间交际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阐明了成功交际的若干规范

性要求,而且对普通名言在表达普遍之道方面的限度也有所涉及。这

些论述继承了先秦诸子在语言之思方面的诸多积极成果,并有所创新,

构成了中国古代语言哲学历史演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关键词:《吕氏春秋》、辩说、语言哲学

《吕氏春秋》一书,兼儒、墨,合名、法,历代均以“杂家”名之。

近世更不乏论者斥其为“折衷主义”,认定该书不仅丧失了先秦哲学的

独创精神,而且内容重复,往往互相抵牾。[1]考虑到这种负面评价

更多地来源于某种情感的纠缠而不是理智的分析,通过重构《吕氏春

秋》对“辩”(辩说)所作的多方面有价值的探索,本文试图从语言哲

学这一侧面对该书的理论成就进行重新评价,以就教于前辈和时贤。

一、主体间交际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并作,各为殊途百虑之学,好辩之风

盛行,彼此之间常常通过辩说来为自己言论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辩护,

并对自己所不赞成的他人主张加以批评和驳斥。作为主体间一种独特

的交际方式,辩说不仅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受到重视,而且开始进入理

论反思的领域。[2]作为当时哲学话语的一个共同主题,辩说及其相

关问题同样没有逸出《吕氏春秋》的关注范围,而这种关注首先就涉

及到辩说的必要性: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为。[3]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教,大议也。

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吕氏春秋·用众》,下引此

书,仅注篇名)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各有其长,各有其短。人亦是如此。善于学习的

人能够吸取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在如何学习的问题上,求学者(学

士)不得对师有所辩争,不得立己之议(意见、言论)而与师之议对

立,应当心无成见,虚心受教。如是,则可学业日进,由愚昧而通达,

就像披破衣出门,着华服归来一样。但是,辩争对于施教者则是必须

的,此之谓“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相异于求学者,施教者不仅应

立议立道,为行其议与道,还应在不同的意见与观点之间展开辩争,

“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富贵,而争于道。”(《劝学》)

虽然《吕氏春秋》区分了辩说对于求学者和施教者的不同意义,但从

文意上看,上段引文似乎更多地在论证求学者应取他人之长以补己之

短,而非辩说的必要性。见于此,辩说的必要性又该如何理解呢?或

者说,以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为前提能否为辩说的必要性提供

理论的论证呢?就人的认识而言,一方面,“目固有不见也,智固有不

知也,数固有不及也”(《别类》),人的感觉、智慧和道术不可能绝对

完善,总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另一方面,“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

而倒”(《似顺》),事物的真实存在与现象呈现之间往往并不一致。正

是由于种种来自主客观方面的条件限制,使得人难以客观全面地看问

题,因而总是无法摆脱一曲之蔽,“以全取人固难,物之情也。”(《举

难》)认识的相对性常常造成在主体间形成不同的意见分歧或观点对

2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立。为了正确区别事物的长短优劣,分辨认识的是非对错,就有必要

把彼此的意见与观点作比较、分析,揭露出各人认识中存在着的矛盾

和相互之间的矛盾,分辨出其中正确或错误的成分,分析出究竟是原

则分歧还是偶然差异,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等等。这样,通过在不

同的意见与观点之间展开辩争,就有可能克服各自的片面性、抽象性,

获得对问题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在主体间达成共识,获得真理,并

借此协调彼此之间的行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吕氏春秋》对辩说的必要性尚未形成明确的理

论自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否定了辩说的意义。“不学而能听说者,

古今无有也。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公孙龙之说燕昭王以偃兵及应

空洛之遇也,孔穿之议公孙龙,翟剪之难惠子之法。此四士者之议,

皆多故矣,不可不独论。”(《听言》)白圭之非惠子等均是著名的辩说

实例,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5****66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