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中国共产党增进民生福祉思想的发展
?
?
[摘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肩负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等优秀文化传统,从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初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保障和增进民生福祉。进入新发展阶段和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仍然必须坚定不移地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收入结构更加合理,社会公平正义程度不断提高,全体人民最大限度地在发展中享受发展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社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生福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社会政策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21)03-0007-11
[作者简介]丁元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會政策、发展战略、公共服务。
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就是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动员全体人民为自己的生活奋斗,鼓励和帮助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增进民生福祉,建设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美好社会。迈入新发展阶段,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增进民生福祉思想的新发展,将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社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
(一)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好社会是永恒的话题
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处理好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如“民生在勤,勤则不匮”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首涉民生概念和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分为:庶、富、教。庶,要有一定人口规模方能形成发展规模,尤其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大量耕地开垦必须有足够的人力,发展要解决人们的生计问题;富,要使人民逐步富裕起来,富民是治国之要;教,教育是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基础,既是重要民生问题,也是重要的发展问题,所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①。《诗经·大雅·民劳》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②之说,这是中国文化中首次提出“小康”这一说法,尽管“小康”在各个历史时期承载的内容不一样,但它成为中国文化中表达民生和美好社会的重要词汇。近代革命先驱孙中山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③。
改革开放后,人们常说的“劳动致富”就是对先人智慧的现实表述。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先生时首次用它来表达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即到本世纪末,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④。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必须坚持走自己特色的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非常明确、非常务实:首先解决贫困问题、温饱问题,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看到民生的阶段性特征问题。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深深渴望”⑤。这是对中国人民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好社会理想的高度概括。
民生概念的提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智慧。民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人们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和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关注温饱和小康问题,小康解决之后就有精神领域的问题,民生永远是进行时,是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政策制定的中心。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与国际交流,西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福祉”(Well-being)、“福利”(SocialWelfare)、“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等概念相继进入中国,慢慢与中国文化和社会科学碰撞融合,交叉使用。历史上,国际上没有民生这一概念,只有福利、福祉。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随着我国一些地区生活品质、生活质量的改善,学界又引入、学习和研究一些国际组织、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的“生活质量”(或生活品质)问题,出现了客观社会品质和主观社会品质之说,其实质在探索如何使人们获得更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精神上也能够得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