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五台山佛教音乐探究
?
?
五台山佛教音乐探究
五台山是世界著名佛教圣地,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我国惟一兼有汉、藏佛教的圣地,可以说是佛教文化的集大成之地。
自1989年春五台山佛乐团在香港沙田大会堂演出后,中国的佛乐团频频出现在世界许多国家的音乐节和音乐厅里,高扬佛曲,低吟梵呗,使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这朵奇葩香传域外。五台山佛教音乐之魅力在于其不仅是生活的派生物,更是佛教音乐文化心灵深处溢出的真挚情感,它在佛教文化承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佛教保存的音乐传统加以深入细致地调查,对佛教音乐所负载的文化内涵进行审视,以梳理出五台山佛教音乐传统的发展脉络,并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和发展。
一、佛教音乐文物探究
自北魏时期,佛教文化在山西以五台山为中心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建于北魏、北齐时期,重修于隋、唐、宋、辽、金、元、明、清时代的寺庙遗迹上,有许多雕有乐舞场面的经幢,雕刻技艺较高的有晋城青莲寺唐慧峰和尚须弥座上的乐舞图;平顺大云院五代时期七宝塔座上的乐舞图;沁县南涅水石刻馆藏宋代经幢上的奏乐图;佛教圣地五台山佛光寺唐代经幢上的伎乐图;安泽马壁乡海东村唐代造像碑上的伎乐场面;洪洞广济寺元代遗址经幢上的鸟身人面伎乐;潞城辛安原起寺唐代经幢乐舞;浮山博物馆藏唐武德年间的线刻乐舞石雕;长子法兴寺宋代经幢乐雕;灵丘觉山寺塔伎乐砖雕;以及高平西李门二仙庙的两幅乐舞线刻图等等。
位于高平县陈土区镇王村东北舍利山阳的开化寺,现存大雄宝殿为宋熙宁六年(1073)建,殿内四壁有宋绍圣三年(1096)画工郭发所绘的壁画,是我国现存壁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壁画场面有8处与乐舞相关,表演者均为俗人的装束,无一僧尼。
繁峙岩山寺的金代壁画,为佛乐与俗乐共存的壁画。与音乐相关的壁画有6处,其中的“佛传故事(夫人信香)”、“释迦牟尼说法图(护法神将)”、“佛传故事(掴鼓报喜)”等,虽然是讲佛教故事,但所有乐器如琵琶、鼓、笙等非佛教所有,以及其中奏乐的乐伎,也非佛家弟子。
明崇祯七年(1634)由东明禅师创建的小西天,位于隰县城西的凤凰巅,是临汾市一处重要的佛教寺院。大殿内有多组伎乐悬塑造像,乐器品种为竖箜篌、琵琶、琴、笛、钹、韵锣、三弦、筚篥、鼓(均为扁鼓,演奏者将其悬挂在颈项之上,垂在胸前腰际)、拍板等,尚有乐器缺失者。现存有乐伎近40人。在一处大殿中有如此众多的伎乐造像,实为罕见,为研究明代佛教音乐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大殿的正面上方(第四佛龛上方),有一组悬塑似为戏曲演员的造型,自左至右第七人缺”。乐人们的装束是僧众与俗人并举。
从以上各处佛教音乐文物,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以五台山为中心的佛教音乐文化不仅数量多、并且呈现出向周边幅射的态势。如汾阳田村后土圣母庙,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建,正殿内西壁为《巡幸回宫图》,北壁为《后宫燕乐图》,东壁为《出巡起驾图》。这三幅图中均与音乐有关,场面宏大,人物众多。
新绛县阳王镇的稷益庙,元至元年间(1264~1294)重修,正殿内西壁的下方是“祭庙图”,俗人身着礼服,神情肃穆,心怀虔敬,专心致志,各司其职,倾力合奏幽雅神秘的祭祀乐曲。
山西类似的佛教音乐文物还有相当数量,以上仅是很小一部分,也反映出当时以五台山为中心的佛教音乐文化的繁盛、传播,才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并得以保存。
2、明代以前佛教音乐多为俗人演奏,乐曲均为宫廷音乐及民间音乐,并无专门性的佛教音乐。如上所述的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中,“鬼子母本生故事”为宫中宴乐,“酒楼卖唱”则又显示出宫廷与市井民间音乐的景象。其中的一位美貌妙龄女子,右手执一小棒,边击鼓边唱,鼓下有3根长棍做成的支架,这应是宋金之时诸宫调、陶真、唱赚等说唱艺术形式的具体反映。
3、从明代起,僧人参与“佛教音乐”的演奏就多起来了。如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中的罗汉奏乐;繁峙宝藏寺放焰口的图像等等。
从音乐的曲体结构来看,佛教音乐的曲体结构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单曲体,一类为联曲体。这是中国传统民间器乐所常见的两种基本形式。说明“佛教音乐”是在吸收了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佛教音乐起始、转化探究
如果说从佛教文物探究的角度得出上述结论,那么有关文字记载可以进一步印证上述观点。
《晋书·鸠摩罗什传》云:“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管弦为善。凡觐国文,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这是说天竺国音乐与佛教的紧密配合,也说明佛教音乐成为颂佛的首选。但需要辨析的是佛教音乐是否与佛教一并传人中国?五台山佛教音乐经历了哪些阶段,才形成今天的蔚然大观?
我们认为,把音乐作为礼佛的首选,发轫于五台山,其间大体经过起始、转化与发展、定型三个阶段。五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