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云南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探索
?
?
谭瑞文
【摘要】云南红河地区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拥有特殊的和谐多声部唱法,具有较高的音乐价值。基于此,本文对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发展历史、内容、结构、艺术特色和传承价值展开分析。
【关键词】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4-0076-02
一、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发展历史
(一)历史渊源
哈尼族作为古老的民族,“哈尼”一词可以被翻译为强悍、勇猛、神秘的人。因哈尼族生活在大山之上,在雄伟壮丽的环境中,哈尼族形成了坚毅的性格。长期在高山深谷、茂密森林中生活,使得哈尼族喜欢与音乐歌舞为伴,善于用优美的旋律进行丰富情感的表达,从而促成了丰富多彩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产生。由于所处地区交通不便、环境封闭,形成了当地单一民族分布格局,在历史上长期由土司政权统治,以至于外来文化难以渗透,最终使哈尼族原生态的音乐文化得到了系统性的流传。20世纪80年代,政府为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抢救和全面保护,开始进行《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等文艺集成志的编撰,继而在红河地区哈尼村寨发现了该民族多声部民歌。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一经出现,就以独特调式和唱法引起了各界关注,在国内外开始进行交流演出。1995年,哈尼族八声部《哧玛·吾处阿茨》在红河县普春村被发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称之为现存的即兴八声部复音唱。2006年,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被国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也曾经在国内外得到演唱,吸引了大批学者、音乐爱好者的关注。然而随着哈尼族所处生活环境的变化,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近年来陷入了发展困境,给民歌的传承带来了挑战。因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不断有哈尼族人对传统民间音乐丧失了兴趣。随着习俗观念的转变和生产力的发展,相当数量的哈尼族人不再参加有组织的民族活动,使得原本手工劳动场景不复存在,包含《舂米歌》在内的一些多声部民歌日渐消亡。在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受流行音乐和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哈尼族人开始排斥本民族的音乐,丧失了保护民歌的信念。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无明确的家传或师传要求,传承者多通过耳濡目染和口传心授完成民歌的学习。受这一因素的影响,民歌传承受到了局限,在老艺人过世的情况下,优秀的作品无法得到及时传承,最终成了绝唱。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近年来民族音乐受商品化趋势的冲击,哈尼族村寨开始用汉语进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以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真实性受到了影响。
二、云南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内容与结构
(一)民歌内容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可以划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帮腔二类,内容则均将《栽秧山歌》当成是主体,其具有原生态的特点。而《欧楼兰楼》《情歌》等则是附体,通常在男女谈情、丧礼等场景演唱。相较于其他哈尼族民歌,多声部民歌拥有共性,就是可以结合多元情境采取相应的演唱形式,拥有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缺少的多元演唱形式,但同时也具有个性,就是拥有不同层次的多声部复音唱法。从演唱形式上来看,可以将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划分为有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纯女声合唱、男女合唱、主唱帮腔等。《栽秧山歌》多在栽秧时节演唱,由妇女一边劳动一边即兴演唱。通常主唱有1人,帮腔有6人,如果有乐队则先由乐队起节奏,然后主唱演唱,结束一段后帮腔者先后分声部进入。作为哈尼族传统山歌的代表作,《栽秧山歌》内容丰富,可以对山野田园、爱情、劳动等各种内容进行歌颂,而所有的演唱基本与梯田水稻栽秧这种劳动生产有关。在演唱时,女歌手为主唱者,帮腔者结合具体情形确认,在场栽秧的妇女可以作为女声部,在田边挑秧苗、耕田的男人也可以加入进行混声帮腔[3]。在演唱场合、人数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演唱的内容也并不相同,带有即兴演唱的特点,但遵循传统演唱模式和规律。
(二)民歌结构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唱词包含开腔词、主唱词和帮腔词三部分,彼此之间存在纵向叠置的关系,可以采用轮唱织体演唱方式。在红河传习中录制的陈夏苓主唱的《栽秧山歌》中,就采用该种演唱方式。而红河甲寅乡的哭嫁歌《强拉牛儿把田耕》中,就采用了持续或固定低音织体的演唱方式,能够使高声部与低声部保持动静相宜,后者属于陪衬性节奏,能够实现旋律融合。陈烟崩主唱的《栽秧山歌》中则采用了支声性织体演唱方式,利用新声部对一种旋律声部进行装饰,使各声部相互交织,体现音乐的变化性,能够使音乐主调得到突出展现。实际演唱时,经过简短引子后,由女声小组开腔,由主唱和伴唱进行呼应,引出歌曲主唱词和伴唱。主唱节奏以4/4拍为主,同时带有切分节奏。经过切分演唱后,歌曲将加速,采用2/4节拍,唱词不变的情况下,将伴唱划分为两个声部,与主唱共同构成三声部。再次经过小切分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