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托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研究.docx

伊托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伊托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研究

?

??

?

?

?

?

?

?

?

???

?

?

?

?

?

【摘要】目的:探讨伊托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8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奥美拉唑治疗,对观察组采用伊托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的疼痛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实施伊托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伊托必利;奥美拉唑;反流性食管炎;效果研究

反流性食管炎指的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内而引发的炎症反应,表现为胸痛、头晕、腹痛、恶心、腹泻等症状,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现代人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的几率不断升高[1]。临床研究表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难度很大,是消化系统疾病里的难治之症。为此,本文以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8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给予了他们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探讨了伊托必利、奥美拉唑在该病中的应用效果,具体过程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8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41例,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35.6±2.8)岁,病程时间4个月—2年,平均病程时间(1.3±0.5)年。对照组患者41例,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36.6±3.3)岁,病程时间6个月—2年,平均病程时间(1.2±0.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时间等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纳入及排除标准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方案》[2]的相关标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肝肾、心脏疾病者、功能性消化不良或十二指肠溃疡者、药物过敏者、治疗前2月服用过促动力及质子泵类抑制剂者。

1.2.2治疗方法对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奥美拉唑治疗,患者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0mg/次,2次/d;对观察组采用伊托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患者口服伊托必利片,50mg/次,3次/d,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0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在餐前30min用药,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各项临床症状的评分,包括恶心呕吐、胸骨疼痛、反酸嗳气、胃脘胀痛等,分数越高,患者的症状越严重。同时,统计患者的疼痛情况,0—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3]。

1.4评价标准显效:各项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显示食管炎病理变化完全消失;有效:各项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胃镜检查显示胃镜改变超过1个级别[4];无效:各项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结果均无任何改善,甚至恶化。

1.5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计算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进行检验,使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使用x±s表示,当P<0.05时,所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中,治疗显效者21例,治疗有效19例,治疗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40/41);对照组中,治疗显效者12例,治疗有效20例,治疗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05%(32/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中共出现了3例不良反应,分别为腹胀1例,乏力1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3/41);对照组中共出现了4例不良反应,表现为腹痛1例,腹泻1例,乏力1例,腹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6%(4/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临床症状评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恶心呕吐、胸骨疼痛、反酸嗳气、胃脘胀痛等症状评分分别为(0.9±0.2)、(0.8±0.2)、(1.1±0.4)、(1.0±0.3),对照组患者的恶心呕吐、胸骨疼痛、反酸嗳气、胃脘胀痛等症状评分分别为(2.1±0.5)、(1.8±0.4)、(2.4±0.6)、(2.2±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疼痛情况2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重度疼痛率、中度疼痛率、轻度疼痛率分别为4.88%(2例)、51.22%(21例)、43.90%(18例),对照组患者的重度疼痛率、中度疼痛率、轻度疼痛率分别为26.

文档评论(0)

南江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