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红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VIP

2《红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红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闻一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生平、作品、贡献和闻一多诗歌的特点。

2.阅读诗歌内容,分析红烛的意象,感受诗人为了革命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的精神。3.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红烛的意象,探究诗歌的寓意。

2.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九年级时学过李商隐的一首诗,名叫《无题》。初读这首诗“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时,你们可曾被诗句中所描写的“蜡烛”所触动李商隐在这首诗中,缠绵悱恻地表达了无限相思意,“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彼此的忠贞不渝和海誓山盟,是爱情的写照。我们今天要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这首诗,诗中也描绘了“蜡烛”这一事物,那这首诗中的“蜡烛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的《红烛》。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悼念李公朴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主要作品:1923年9月7日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在1928年1月出版了第二部诗集《死水》。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1—4册)。1993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闻一多全集》。《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三)初读课文(播放诗歌朗诵,学生对照课文听)1.听朗读,注意朗读节奏,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品析把握意象是和诗人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解读诗歌、打开诗人心灵之窗的一把钥匙。我们在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比如,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丁香”,到了诗人戴望舒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

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受此启发,我希望大家能够找出“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作者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意象是“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全诗以诗人与“红烛”问答交流的形式展开,抓住红烛的“自焚与“流泪”两大显著特征,表达了为革命理想脚踏实地地奋斗、敢于牺牲的爱国精神。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四)精读课文,深度解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起笔用李商隐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这是诗歌的主题和中心。闻一多赋予了红烛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

文档评论(0)

八戒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