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研究综述(图文).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转喻研究综述(图文)

?

?

论文导读:本文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对转喻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国外转喻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对转喻本质认识和分类上,国内转喻研究表现在理论引进和结合汉语实际的研究上。总体来说转喻理论应用越来越广,研究越来越深入。

关键词:转喻研究

?

转喻这一概念在西方并不陌生,西方学者在很早就有对转喻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那个时期一直到认知语言学之前只把转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是词汇之间的替换方式。但认知语言学却认为转喻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是与隐喻具有等同作用的认知方式,甚至有些学者还认为转喻是一种比隐喻更为基本的意义扩展方式(Taylor1989:124)。相比隐喻研究转喻还是少的多,但随着近些年一些语言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一现象得到很大的改观。本文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对转喻研究现状作简要论述。

一、国外转喻研究概况

国外转喻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对转喻的本质研究和转喻的分类两个层面上,下面分别论述。

1、转喻的本质研究

转喻的本质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家从不同视角来看待转喻。国外的语言学者对转喻的本质认识主要是从认知域或矩阵域、理想认知模式、认知参照点、概念整合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LakoffJohnson1980:36)较早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是通过邻近关系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过程,这只是对转喻本质粗线条的勾勒,后来作者又将转喻放在认知域中考察,认为转喻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主要是指称功能。(PeterKoch1999:139)PeterKoch认为转喻不是一个语言结构的问题而是语言与语言外部世界之间联系的问题。作者认为转喻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关系是邻近的,这种邻近是以框架为基础的。处于同一框架中的各元素可以发生转喻现象,但是这种框架内部的联系是以原型理论为支撑,同时结合格式塔理论。(AndresBlank1999:170)AndresBlank也结合框架理论对转喻进行解释,转喻不仅可以在同一框架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框架之间,也就是框架网络,进一步发展了基于框架理论的转喻研究。Croft(2006:48)Croft认为认知语言学上的转喻分析是说者在一个域或矩阵域中选择不同的语境凸显侧面的能力,矩阵域比单一的域以及框架对转喻现象更具有解释力。

(PantherRadden1999:18)在此基础上Radden对转喻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界定,认为转喻:转喻在理想认知模式中的认知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一个概念体(转喻体)为另一个概念体(目标体)提供心理可及。如:“壶开了”这句话,用“壶”来转喻“水”,“水”与“壶”这两个概念共存于人们理想认知模式之中,是容器转喻内容物。这种界定即区别了转喻与隐喻,还对转喻的发生做了较为充分的解释。

(Langacker1993:30)Langacker认为转喻现象是一种认知参照点现象,以中心的和高度凸显的概念来转喻相对不那么凸显的项目。同时结合注意力辖域,所谓注意力辖域是指由注意力可及的客体组成的边界,转喻涉及参照点与辖域之间的关系。说写者或听读者以概念中其他成分提供的背景与另一个概念实体进行概念接触,参照点是话语中突显的成分,其结果是参照点建立起一个语境,在此语境内,说写者或听读者与话语中的其他不那么突显的概念实体发生概念可及。在上面例子中“壶”对于认知者来说是相对凸显的,所以用“壶”来转喻相对不那么凸显的“水”。

(Faucannier1999:78)Faucannier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对转喻现象作了解释,概念整合是从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而来,是一个基本的和普遍的心理操作。概念整合是两个心理空间融合创造一个融合空间,在融合空间中不仅有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东西也有生成的融合空间自己的东西。如果以这种理论来看待转喻现象,我们会看到转喻不仅是一种概念邻近关系的替代,也不是认知参照点下的转喻现象,甚至也不是理想认知模式下的转喻,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概念整合。在概念整合理论下的转喻现象中当一个成分从输人空间被投射到合成空间,第二个成分从那个输人空间投射,因为它与第一个成分的转喻性连接,便缩短了它们之间被投射到合成空间的转喻距离,概念整合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融合空间的存在即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如何被结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概念结构的。如“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句话中不仅是用杜康这个人名来代指杜康牌酒这么简单,还能形成一个“杜康酒的重要和珍贵”和融合空间。

2、转喻的分类研究

转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在语言中表现极为多样,很多学者都对转喻想象进行了分类,大多数分类较为繁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层级体系。我们着重介绍一些成系统的分类。(YvesPeirsmanandDirkGeeraerts2006:269

文档评论(0)

135****37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