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复习总结.docVIP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复习总结.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9/NUMPAGES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复习总结

两条线索:

两条线索:

第一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一)绝处逢生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背景

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企图恢复失去的政权

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军事进攻和扶持反革命力量

3、经济: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

二、目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

1、直接目的: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2、根本目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和实物配给制;

四、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五、评价

积极性:在特殊历史时期,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取得了1919-1920年国内战争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局限性: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②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③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峰回路转之新经济政策

一、原因

1、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苏维埃俄国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直接原因:1921年2月海军基地兵变

二、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三、主要内容:

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依靠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制;

四、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五、评价

1、必要性: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形势下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经济政策的调整

2、进步性:①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②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正确探索(即里同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局限性: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

【合作探究】6:新经济政策实施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1)说明:①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合苏俄(联)国情;②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启示:①计划和市场都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手段②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③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④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的。

小结: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改革开放比较

第二课:斯大林模式

一、功过参半之“斯大林模式”

一、定义:

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二、背景

1、国际: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2、政治: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经济: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三、表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农业:实行农业集体化

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四、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

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2、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比较

【合作探究】7: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与弊?

利:与当时的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弊: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14分)

角度: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

时代背景: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