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二部分 专题9 文言文阅读 基础夯实篇 第2讲 文言虚词.docx

27第二部分 专题9 文言文阅读 基础夯实篇 第2讲 文言虚词.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讲文言虚词

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复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掌握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我们在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掌握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

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

(一)“以”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

(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训练1.(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2)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3)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

(4)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6)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

“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

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

(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提示:“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要出现偏差。

训练2.(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

(1)eq\b\lc\{\rc\(\a\vs4\al\co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2)eq\b\lc\{\rc\(\a\vs4\al\co1(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

(二)“而”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1)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2)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训练3.(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并列 B.承接

C.递进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

(1)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2)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