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docx

课题2 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结构

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课题:3.2.1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课时

1

授课年级

初三

课标要求

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及应用;通过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结构的智慧,知道可以通过模型探索物质的结构;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能根据原子的核电荷数判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教材

分析

课题2《原子结构》中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作为深入探索微观世界的重要一环,承前启后,连接着学生对分子与原子基础知识的认知与更复杂化学概念的理解。本课时旨在深化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突破之前学习中“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的局限,揭示原子内部的复杂结构及其可分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

教材首先通过回顾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与原子的不可分性(在反应条件下),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观点的局限性,从而自然过渡到对原子内部结构的好奇与探索。这一设计不仅巩固了已有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垫了认知基础。

随后,教材详细阐述了原子的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三种基本粒子的存在、电荷性质、相对位置及其在原子整体稳定中的作用。特别是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导致原子不显电性的原理,是本节课的理论核心,帮助学生从电荷平衡的角度理解原子的稳定结构。

在探讨原子构成的基础上,教材适时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引入不仅拓展了学生从量的角度认识原子的视野,还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知识奠定了基础。通过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计算技能的同时,理解其背后的科学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本课时还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价值。通过介绍历史上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如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等,学生可以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理解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些化学史料也传递了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课时旨在通过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构建、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以及深刻的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在步入《原子结构》这一课题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时,学生正处于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微观世界认知尚显薄弱,对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理解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入且直观的感知。此前,学生虽已初步了解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在常规化学反应条件下)的概念,但这一理解较为笼统,且多基于宏观现象的观察与总结,对于原子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缺乏直观认识。

鉴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往往更擅长于处理直观、具体的信息,而对于抽象、微观的概念则感到较为陌生和困惑。因此,面对本课“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这样高度抽象且远离日常生活经验的内容,学生很可能会感到学习难度较大,产生一系列疑问和不解,如原子内部的具体结构如何?原子是否如宏观物体般实心或空心?原子的质量究竟如何衡量,其大小又该如何想象?

为了有效缓解学生的这些困惑,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自制或借鉴高质量的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些动画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示原子内部的复杂结构、粒子的相对位置、电子的运动轨迹等,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知框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索欲。同时,通过动画的演示,还能将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会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理解相对原子质量。

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建立了关于原子构成的基本化学观念,理解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认识到这些粒子在原子中的位置、电荷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这些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思维: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等科学思维方法来理解原子结构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例如,通过分析质子、中子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学习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k12学习资料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0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