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译瑕看翻译的难度文化论文.docx

从《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译瑕看翻译的难度文化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从《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译瑕看翻译的难度文化论文

?

?

论文摘要:通过阅读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Gernet)所著《中国与基督教的冲击—一种文化冲突》一书可以发现,此书在翻译中存在很多不足,最主要表现在漏译、错译、中译文与原文意思相佐、缺乏原文的佐证等几方面。这就提醒人们,在做学术著作翻译时,译者不但要具备较高的外文功底,同时还应具备较高学识素养,尤其是对两国文化及其差异的掌握更为重要。同时还要求译者要对工作一丝不苟,耐心对照原文,以防漏译、错译,甚至意思相左等常见失误的发生。

论文关键词:中西文化翻译难度

由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Gernet)所著《中国与基督教的冲击—一种文化冲突》(ChinaandtheChristianImpact一aConflictofCultures)一书,通过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写法,即抽出历史中的一段时期—如此书涵盖的时期是17,18世纪,在宗教、哲学、伦理、政治、社会等层面上,旁征博引,突出介绍了200年间儒家、道家、佛家、基督教的复杂论战,反复论证了中西传统精神文明之差异、思想观念之悬殊。但随着深人研读,此书呈现给读者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那么这其中是不是在翻译方面存在某些问题呢?经过深人探索,不难发现此书在翻译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一、译文中存在的问题

(1)漏译。中译本第65—66页:“真理并只由一种宗教才能够包容的理想,有助于这种如所发生的借用及同化作用的发挥。”上文讲儒道释的相互影响,但这句话实在看不懂。原书65页是这样的:Theab-senceofanysystemordogmaticconstructionfacilitatedsuchborrowingsandassimilationsasdid,aboveall,theabsenceoftheideawithwhichwe,inthewest,aresofamiliar,namelythatisonlyonetruthandonlyonereli-gioncanencompassit。由此可见,中译本显然漏译了不少。原话的意思略谓,由于中国没有任何教义式的思想体系,所以才使儒道释易于相互借用和相互认同,不像西方只有“一种真理,一种宗教”。

(2)错译。第127页:“他(徐光启)甚至提议在广东或某个小城市作一个地区性的尝试。”(指传播基督教)原文是“onecanton,指一乡、一镇或一区。这里的“广东”纯是错了。译者把“onecanton”看成专有名词“Canton”了。况且“Canton”是“广州”的旧译,也不是“广东”。

(3)中译文与原文意思相左。如第72页:“许大受在批驳基督教时,谈到儒教对与不可知的事情相关的问题的随意处理。”这里译者把“discretion(审慎,谨慎)错译为“随意处理”,意思就完全相反了。谢和耐在这段话里要说明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是一种谨慎的态度,引述明朝人许大受以为佐证。然而,一字译错,整段话都不得其解了。

(4)缺乏原文的佐证。第178页:“当理学家高攀龙试图理解其先辈程颖所说的精神是肉体的一部分这句话的含义时……定称:‘很高兴能有此发现,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精神不单是方寸之间的一种属性,而是整个肉体构成的精神。”’若单纯从英译中的角度看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若仔细思考,则会发现这句话并不像是程颖和高攀龙所说的语言。我国著名语言学者曾提出,谢和耐原意是说中国没有“灵魂”与“肉体”相分离的观念,而基督教的“灵魂”(soul)在中国找不到对应的字,他反复强调的中国典籍里的“魂”绝非基督教中的“灵魂”。从翻译上揣度,谢氏用“而nd”表示心,中文译者则又把“而nd”译成“精神”。至于在英文是“body,反回中文就自然变成“肉体”,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程颖和高攀龙那样的话。然而,据国学学者估计,文中程颖那句话或应是“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意。谢氏把“仁”理解为“心”也无根据,新理学有“本心为仁”之语。至于高攀龙那句话,中译本漏掉了注角,查原书注,这句话转引自BL泰勒的文章《高攀龙文选研究》,可见谢和耐并没有查到第一手原文。据国学导师提供的《高子遗书》,按黄宗羲《明儒学案》转述,高攀龙曾偶见明道先生“万变俱在人,其实无一事”之后骤然感悟到透体通明,豁然开朗,说他觉得“至此六合皆心,腔子是其区宇,方寸亦其本位”(《明儒学案》第140页)这几句话与“仁者与物”略合。

二、译者的国学缺失

以上问题的出现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作为初涉译坛的青年人,特别要注重自身的“国学修养”。正是由于许多“国学问题”没有弄清楚,许多

文档评论(0)

177****79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