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与物质性:粉丝文化研究的新理论框架.docx

实践性与物质性:粉丝文化研究的新理论框架.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实践性与物质性

粉丝文化研究的新理论框架

?

?

【内容Summary】关于粉丝文化的大众话语中存在三个误区,即问题化、神秘化、商品化。本文反思了这种状况,提出以“实践”来理解粉丝文化,凸显粉丝文化的主体、个体和身体,形成新的理论框架。认为结合媒介物质性理论,对作为物的周边及其实践进行研究,可以为粉丝文化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Key】粉丝文化;媒介实践;周边商品;二次元文化;媒介物质性

在过去二十年间,粉丝文化及其研究日渐兴起,已经从小众文化走向了广阔的大众视野。它勾连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种维度,不仅激发了丰富的生产与消费,而且已经在重大社会公共事件中崭露头角。在社交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如何进一步阐释和理解形形色色的粉丝文化?在这一研究范畴中,是否仍存在值得反思的思维误区或盲点?如何获得持续的理论驱动力?本文试图从媒介实践和媒介物质性两个理论点着手,拓展粉丝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寻求新的阐释可能性。

一、粉丝文化研究的盲点与误区

在中国,2005年是粉丝文化的里程碑式的年份。《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的兴起使得人们突然意识到,通常“不登大雅之堂”的追星行为具有引人瞩目的巨大能量。于是,大众话语中形成了对粉丝文化的主流判断,虽然热情和肯定性越来越明显,但其深层观念需要认真审视。有一些声音依然是大众媒介时代的回声,有一些则是新媒介时代的“变调”,但都存在着盲点和误区。

第一個误区是对粉丝文化的问题化。任何一种新兴文化现象可能都会挑战既存文化秩序的基础,也因此而可能招致各种批评。从新闻媒体的报道到学术研究,都容易把粉丝文化简单地当作某种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病症”,甚至加以鞭挞。

第二个误区是对粉丝文化的神秘化。成年人认为粉丝文化是小孩子的事情,父母师长认为粉丝文化是青春期的事情,社会舆论则把粉丝文化当作某种“神秘事物”,认为这是某种特定生命阶段、某些特定人群、某些小众圈子里的独特事务,不问、不了解、不操心,认为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第三个误区是对粉丝文化的商品化。资本及其代言人将粉丝文化当作“富矿”,认为是一种商机,可以挖掘出大量商业化价值,甚至在粉丝经济的伪概念包装下行剥削之实。

问题化、神秘化、商品化都是父权体系的观念,将粉丝及其文化行为视为他者、边缘、另类,或忽视,或贬抑,或寻找方法加以利用。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最响亮的闲言与最机灵的好奇‘推动着事情发展;在那里,日日万事丛生,其实本无一事。”①流俗的理解形成了遮蔽状态。它不仅不利于理解粉丝文化的全貌,而且为相关社会工作奠定了错误基础。学术研究需要对此作出科学回应。

中国的粉丝文化研究者常从两位美国学者处汲取理论养料和概念,一位是约翰·费斯克(JohnFiske),另一位是亨利·詹金斯(HenryJenkins)。费斯克强调大众文化消费者的主动性,与消费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思路结合,呼应“粉丝经济”的浪潮,开启了对“粉丝消费”和“快感”的研究。②詹金斯的“参与式文化”和“文本盗猎”的概念,则更适用于互联网及社交媒体平台化的新时代,为从弹幕、韩流到电子产品营销的各种现象研究提供了理论观照。③

实际上,粉丝研究的理论谱系极为广泛。陶东风所主编的《粉丝文化读本》就呈现了西方理论的“丰盛”资源,④而胡岑岑则在总结了粉丝研究的三次浪潮和两个偏向之后,提出了围绕网络社区、狂热消费和免费劳动形成的新趋势。⑤作为一个例证,冯应谦以周杰伦粉丝为对象,从“劳动”概念入手进行研究,就融合了各种理论资源形成了中国语境下的新范式。⑥随着互联网介入带来的新变化,研究焦点逐步超越文本及其消费,走向身份认同、劳动、社群建构、社会表演等方面。

本文将探索引入一种“作为实践的粉丝文化”观念,一方面将社会学中的实践理论引入视野,以理解中国当前粉丝文化研究的新走向;另一方面用“文化实践”这样一个普通的、正常的、熟悉的概念,把粉丝还原到正常位置,让他/她们的行为是可理解的、正常化的,而不是异化的。

二、走向媒介实践理论的粉丝文化研究

“实践理论”在哲学与社会学中有着悠久传统。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到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再到布迪厄的实践感、惯习、社会场,“实践”都充满丰富的内涵。在中国的语境中,从“知行合一”的思想,到毛泽东的《实践论》,再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的“实践”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合法行动,借用这一概念可以让粉丝文化正本清源,也有了与文化及意识形态相呼应的契合点。

英国学者尼克·考尔德利(NickCouldry)曾提出,应该将媒介视为实践,形成新的学术范式。⑦他认为,将媒介作为“实践”,而不是“文本”或“生产结构”,可以有效超越既有的学术争议,使媒介研究与更宽广的社会理论联系起来。他借用社会学家安·斯瓦德勒(AnnSwidler)的理论,提出媒介实践理论的三个要点:第一,它重新解

文档评论(0)

180****4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