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生功能视角的河北小城镇发展模式识别及评价.docx

基于三生功能视角的河北小城镇发展模式识别及评价.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基于“三生功能”视角的河北小城镇发展模式识别及评价

?

?

张超张意博陈思杨丽华

摘要: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视角出发,构建“三生功能指数”对河北省建制镇发展模式进行识别和评价,并从空间维度提出河北省镇域“三生功能”发展逻辑及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河北省“三生功能指数”较高、增长较快的小城镇集中分布在“京石”“津保”“京唐秦”等发展轴线以及环北京、环天津等发展圈层上,而位于张承地区、河北南部的邢台、邯郸地区境内的小城镇“三生功能指数”下降明显。伴随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河北小城镇发展进入“流量经济”时代,区位、交通和地方品质因素已经上升为决定小城镇发展最关键因素。“明星型城镇”和“潜力型城镇”中有一半以上的小城镇毗邻铁路站点,具备优越的交通优势。“明星型城镇”中近四成小城镇是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等大城市周边“边缘城镇”。“生产功能主导型”小城镇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京石轴线”“石黄轴线”和“京唐轴线”上。“生活功能主导型”小城镇则主要分布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区,“生态功能主导型”小城镇则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北部的张承地区。未来河北小城镇发展的核心策略应遵循以城镇品质构筑、服务场景打造和地方营销为手段的地方品质逻辑。

关键词:三生功能;小城镇;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7356(2021)-02-0016-09

我国有3/5的人口分布在小城镇,小城镇扮演着联结“城”“乡”的纽带作用[1]。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镇建设政策的推动下,小城镇建设成为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支点[2]。首先,小城镇是我国农村转移人口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其次,在人口稠密、资源短缺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下,发展小城镇还是我国实现国土集约式、共享式发展的重要模式。然而长期以来小城镇发展一直存在“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即过度重视小城镇的生产功能,相对忽视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3-4],从而导致了城镇无序扩张及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空间、生态等空间功能。“三生”功能优化立足于人地协调发展理念,以实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为准则,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核心途径。河北省小城镇地处京津冀都市圈内,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下,其城乡间土地利用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格局变化剧烈,迫切需要优化国土空间功能。此外,河北小城镇还是都市圈创新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的基本空间单元和核心着力点。持续推进河北小城镇“三生功能”建设,培育各具特色的智慧消费型小城镇意义重大。

目前基于“三生”视角的小城镇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三生”理论构思的形成阶段。学术界有关“三生功能”的研究肇始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张传国和刘婷(2003)最早以“三生”为视角界定了绿洲系统承载力的内涵[5]。田大庆等(2004)则在系统分析生活、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后,提出应将“三生共赢”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目标和评价准则[6]。第二个阶段为“三生理念”的实践探讨和应用阶段。这一阶段学者在充分吸收“三生”理念的基础上,利用“三生”理念对诸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7]、农业发展及农业园区规划[8-10]、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及国土开发[11-12]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而具体到小城镇发展层面上,注重生产曾一度成为城镇建设的主导方针,在急于摆脱城乡二元发展方式的背景下,不少学者提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城镇发展模式[13]。第三个阶段为“人居品质”的强化阶段。伴随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到来,“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重工轻农、高污染高能耗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无以为继[14],新时代小城镇发展正由生产空间为主导的模式逐步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协调开发方式转换[15],打造“宜居宜游”的地方品质逐渐上升为城镇化发展的重心,人居环境、绿地面积[16-17]等因素逐渐成为城镇规划与开发的关注重点。基于这一认识,部分学者提出以自然、居住、支撑、人类、社会等人居环境视角重构小城镇评价体系[18-19]。第四阶段为“三生”的指标构建及实证评价阶段。刘继来等(2017)在对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进行的分类评析中,揭示了1990—2010年中国三生空间的格局及其变化特征,指出工业化、城镇化是中国三生空间变化的基本动力[20]。马海涛和赵西梅(2017)将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划分成生产型特色小镇模式、生活型特色小镇模式、生态型特色小镇模式和综合型特色小镇模式,在给出模式内涵、典型城镇与存在问题的同时,从“三生空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8****51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