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溯源发展简述.docx

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溯源发展简述.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溯源发展简述

?

?

摘要:五华提线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或是“悬丝戏”,是流行于五华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戏剧艺术。本文将五华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明清时期、建国后、新世纪。不同时期的木偶戏发展各具特色,并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五华提线木偶戏;酬神;娱人;保护传承

一、前言

五华属广东省梅州市辖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迄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在历史长河的中,五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遗产,其中五华提线木偶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当地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结晶,被誉为“木偶之乡”的美称。

五华提线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或是“悬丝戏”,是流行于五华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戏剧艺术。据记载,在明朝时五华提线木偶戏就已从福建传入,至今已历时600多年。五华提线木偶戏演唱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采茶小调和民间歌曲,对白常采用客家方言;剧本以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为题材的传本戏和群众生活为素材的耍杂戏为主。从五华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历程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明清时期以“酬神”为主的提线木偶戏、建国后以“娱人”为主的提线木偶戏、新世纪以保护传承为主的提线木偶戏。

二、明清时期以“酬神”为主的提线木偶戏

五华提线木偶戏源于民间的传统仪式,《中国木偶戏史稿》中提到,朱熹在漳州任知州时曾经发布过《谕俗文》:“约束寺院民间不得以礼佛传经为名,聚集男女,昼夜混杂;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财物,装弄傀儡”[1]。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福建地区木偶戏与民间的祭祀祈福、宗教崇拜活动联系在一起。

笔者通过查阅书籍和实地考察发现,研究者和老艺人们对于提线木偶戏传入五华县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据1992年版的《五华县文化艺术志》记载,“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中关于闽西提线木偶戏的介绍中提到,明朝初年,闽西木偶戏已传入粤东。”2001年版的《广东戏曲简史》中提到,宋元时期木偶戏就已从福建传入,至明代,木偶戏的演出在粤东就更为普遍了。据五华县林华堂提线木偶剧团老艺人李寿添(已故)口述,听其曾祖父讲,五华提线木偶戏是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至今已有600多年[2]。

“五华县提线木偶戏最初用于神明崇拜和举行嘉礼。最开始的剧团都是3-5人组成,艺人们常肩挑演出乐器和道具,走村串户,在演出地点找块小空地用木板、竹棚搭个小戏台,即可演出”[3]。木偶剧团有戏做时做戏(宗族祠堂和庙宇),无戏做时从事打八音(婚丧喜庆)。在宗族祠堂和庙宇里做戏,木偶戏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功能,名为“出煞”,在正式演戏前,常需先上演“出煞”、“搬仙”和“招魂”等套式。“出煞”,艺人吹着用一种特制的长筒弯口喇叭,在喇叭声中,由叫阿二哥的木偶人,头扎红头巾,手握宝剑、大声高喊,出场转上几圈,人见低头,邪见伏地,鸣锣击鼓,驱邪镇煞,保佑平安;出煞后,即上演“搬仙”,请八仙下凡“以示人间大平百业兴旺”,仙姬送子“以示娘娘抱太子,护送状元下凡投胎”;最后,生、旦亮相“以示凤凰花烛夜,麒麟生贵子,满地放豪光,金榜挂门庭”,这就是请木偶出煞、请神仙的开场戏,开场戏结束后,方可正式演出[4]。在婚丧喜庆时,木偶剧团常被请去演奏广东汉乐,兼奏客家民间小调,乐器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锣鼓等打击乐相配合,二胡、扬琴等弦乐同时伴奏,现今已发展到有电子琴、打击乐、吉他等西洋乐器辅助,吹牌主要分为祭祀、礼乐、宴乐、喜乐和哀乐这四种。

五华提线木偶戏是粤东较早的一个剧种,从前戏剧界有个传统的规矩,如果遇到如汉剧和潮剧等多种剧种同台演出时,各剧种剧团都要先到木偶戏台上“拜木偶老爷”,每次演出要木偶剧团先开锣,随后其他剧种剧团方可开演,木偶剧团不歇锣,他们也不敢提前收场,按其意是:木偶戏是先辈,应示尊重[5]。到了清朝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有了较快的发展,至二十世纪初,五华全县已有22个木偶剧团,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林华堂、新华堂、应华堂、英华堂、彩华堂、俱乐园、江东剧社等,提线木偶戏艺人达200多人,演出十分活跃。由于它轻装简载,演出空间需求不大,演员少,在街头巷角、山坡田段等场所均可演出,且演出戏金低廉,因此,乡村圩镇每逢传统节日、民间喜庆、神诞、庙会必请木偶剧团登场演出,由此可以看出木偶戏是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客家先民在漫長的南迁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在饱尝长期背井离乡、流浪生活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因而巩固和加强了客家人的宗族家族观念;同时,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客家先民为寻求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将希望更多的寄托于神明,祈求神明的庇佑,可见,五华提线木偶戏长期以来都是以“酬神”的方式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盛于民间。

三、建国后以“娱人”为主的提线木偶戏

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下,五华提线木偶

文档评论(0)

139****37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