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从“仁”的历史流变看孔子思想的“异化”
?
?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这一概念在中西方传承及异化的比较研究,概括出孔子思想在历史流传过程中的异化,来理解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的孔子,在21世纪国际化的潮流中,应该回归到先秦典籍中的孔子思想本身,在源头上去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以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既富有新的时代力量,来对抗世界舞台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又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根基。
论文关键词:仁,孔子思想,国际化,异化
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之时起,全球化已初现萌芽。在过去的500年中,我们看到的主要还只是局部力量的冲突和融合。而在21世纪,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处于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它们之间有吸收、有融合、同化,也有对峙、排拒、磨擦,甚至对抗。正如赛曼·杜林指出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形成越来越失去固定空间的限制,并很难集合为整体和传统。”①这样就可能带来严重的文化挑战。
一、以“仁”为核心的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
以“仁”为核心的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可从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介绍、理解,以及近代美国对孔子思想的借鉴等方面见出。这里采用古今互证的方法,源流互现的方式,以欧洲和美国两个各自当时时代文明中心为代表,来加以概述。
(一)从理雅各“仁”的观点看仁学思想在十七世纪欧洲的流变
虽然中西方的商品交流早在公元2世纪就开始了,但孔子思想传入欧洲却是从十七世纪开始的。
理雅各(JamesLegge,1815-1897),1839年受伦敦布道会派遣到马六甲任英华书院院长,从1840年开始学习《论语》并着手翻译。他认为,儒家《四书》阐述的道德教诲与基督教《四福音》的教义惊人地相似。他把孔子当成一个“宗教祖师”和“上帝的信使”,把儒家当成中国古代的宗教,“我们理解儒家与理解旧约和新约的基督教义没有什么两样。”②理雅各的宗教倾向也表现在在对“仁”的评价中。他说这种“仁”只有虔诚地相信上帝才能实现③。在评注“克己复礼为仁”一章时,他强调,“克己”是克制和抛弃自己的私欲,亦即人性中道德堕落的成分,这就构成了基督教义中“原罪”的基础。④
理雅各对“仁”的理解代表了这一时期欧洲对孔子思想的态度,那就是为证明基督教在中国典籍中早已存在的事实,极力在儒教和基督教之间寻找共同点,以作为传教的工具,所以在翻译中出现了很多歪曲、挪用、篡改和附会情况。
(二)从安乐哲“仁”的观点看仁学思想在当代美国的流变
美国当代汉学家安乐哲(RogerT.Ames,1947—)是现在海外汉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曾经担任过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8年之久。安乐哲教授学术贡献颇多,在中国经典翻译、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研究、中西比较哲学这几块领域均有涉猎。在关于儒家所重视的仁的概念的阐述方面,安乐哲赞同赫伯特·芬格雷特(HerbertFingarette)的说法,即不能把仁心理化。安乐哲的观点是:仁是个过程。⑤仁与人是同一个概念,它们反映了人的造就的程度差异。只有通过主体之间的交流,在群体的环境中才能达到仁。仁又始终是自我超越的,是应该用美学的标准而不是用逻辑的标准来评价的。人的造就过程包括向外和向内两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判断不断得到修正和发展,一个人既影响他人,又受他人影响,最低层次上,仁是指一个人使他人把所关心的事情看作是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情;在较高层次上,指一个人把他人所关心的事情看作是良己关心的事情,最高层次的仁是从反身意义而谓的,即把自己和他人关心的整个领域并入自我的人格中。“仁者不仅要扩大自己所关心的范围,及其所在群体关心的一切事物,并为这种事物奉献自身,而且要确确实实地使自己和群体融成一体。”⑥
以陈荣捷和杜维明为代表的学者倾向于从内部来解释仁,把仁看作是一种德行,而芬格雷特则倾向于从外部来解释仁,即仁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活动。安乐哲认为二者都不全面,仁指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一切人行为的楷模,是一切人所在的群体所赞颂的。⑦
从以上可以看出,安乐哲的仁学思想较之传教士理雅各的理解先进了许多,同时,将“仁”等同于“人”的观点,也为我们理解仁学开拓了思路。不过,以安乐哲为代表的美国当代研究者对孔子思想的接受与传播,其目的却都是出于实用目的,希望将儒家思想为其所用。正如在与郝大维合著的《通过孔子而思》中所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研究中国传统,更是要设法使之成为丰富和改造我们自己世界的一种文化资源。”⑧
二、“仁”在国内历史上的传承与流变
“仁”字的原型是“”,郑玄注《中庸》中解释:“仁者,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相人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礼仪形式:两个人面面相对,同时躬身作揖。这是一种肢体语言。孔子将这种肢体语言提炼,得到了“仁”的概念。关于“仁”的解说,向来是众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