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元曲中陶渊明形象的书写-人文历史论文.docx

唐诗、元曲中陶渊明形象的书写-人文历史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唐诗、元曲中陶渊明形象的书写

人文历史论文

?

?

论文导读::王国维先生对陶渊明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本文受谢模楷《唐诗中的屈原》一文的启发。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唐代文人的不同书写。

论文关键词:陶渊明,唐诗,元曲,书写

?

王国维先生对陶渊明作出过这样的评价:

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

可以说在屈原入世的人格模式之后,陶渊明走向了另外一个世界——出世,后代诗人在仕途上失意的时候要么借屈原抒发自己的怨愤,要么归向陶渊明追求隐逸生活,陶渊明成为了每个文人心目中的田园归宿。本文受谢模楷《唐诗中的屈原》一文的启发,将陶渊明形象也分为两种:生命形象和人格形象:

屈原的生命形象,在唐诗中是憔悴、悲怨、愤恨和痛苦的集合。

唐诗中屈原最主要的人格形象是“独醒”,它蕴含着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与困苦。

据此,陶渊明的生命形象的特点在于超脱旷达、安贫乐道;其人格形象在于悠然自适、诗酒风流、归于田园的隐逸情趣。

一、唐诗中的屈原形象

关于唐诗中的屈原多有研究,2006年还出版了了刘中文的专著《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陶渊明在唐代的接收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每个阶段的背景不同,其对陶渊明的描述也有差异,本文为了比较分析采用横向分法:

1、生命形象

风烟彭泽里人文历史论文,山水仲长园。(卢照邻《三月曲水宴得尊字》)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王昌龄《九日登高》)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李白《九日登山》)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杜甫《九日登梓州城》)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仙台呈刘明府容》)

这些诗歌不同程度的表达了对于陶渊明这种隐逸模式的向往,他们将陶渊明的归宿作为了自己将来的归宿,学习陶渊明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与唐代山水田园诗歌的兴盛以及道教的兴起有关系,同时唐代文人多隐居山林读书,这些无疑都带给了诗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山水田园成为了他们失意时的寄托,得志时的向往,功成后的归宿。

2、人格形象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高适《封丘县》)

华发常舍腰,将贻陶公诮。(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论文范文。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呜呼陶渊明,奕叶为晋臣。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手持山海经,头戴漉酒巾。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颜真卿《咏陶渊明》)

陶渊明在唐人诗中也被塑造成为一个具有气骨和高尚节操的形象。颜真卿的诗歌是第一首歌以颂扬陶渊明忠义为中心的诗歌,并大肆描绘其对于晋王室的忠诚。唐代还出现了像陶渊明一样的隐逸诗人,例如孟浩然就是与陶渊明极为相似的诗人,他推崇陶渊明高洁的人格,赞赏其对世俗功名的鄙弃: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孟浩然《登望楚山最高顶》)

另外一位山水田园代表诗人王维也对陶渊明的高洁人格大家赞扬:

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王维《偶然作》其四)

但是王维和陶渊明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说陶渊明是出于本性而隐居的话,王维更多的是因为现实环境的不如意从而寻找精神寄托,他是一个仕而隐者人文历史论文,仍然没有放弃官员的身份;孟浩然可以算一个隐而仕者,虽是隐居毕竟没有放下自己的仕途,最终还是要追求为官,这与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不同。

3、唐代文人的不同书写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由盛而衰,中唐文人丧失了前代文人的隐逸条件,也没有了从容心态,由此对陶渊明的书写也就出现了不同理解:

劝君不得学渊明,且策驴车辞五柳。(韩翃《送别郑明府》)

莫作隳官意,陶潜未必贤。(李端《晚游东田寄司空曙》)

由于诗人急切希望改变现实处境,他们必然选择积极仕进,陶渊明也就成为了他们否定的对象。

二、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元代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汉族文人出于被压抑和打击的地位,遭际坎坷,在无法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情况下,很多文人选择隐逸,因此隐逸成为了元曲中很重要的内容。《全元散曲》收有50余位作家言及陶渊明的作品,占210余位元散曲家总数的四分之一,作品200余首,约占现存4300余首元散曲总数的二十分之一。无疑元代文人更能从陶渊明那里获得人身的依托。

1、生命形象

满目黄花衰草,一川红叶飘飘。赏菊陶潜,散诞逍遥。(刘秉忠《双调·蟾宫曲》);

羡柴桑处士高哉!绿柳新栽,黄菊初开。稚子牵衣,山妻举案,喜动蒿莱。审容膝清幽故宅,信怡颜潇洒书斋。隔断尘埃,五斗微官,一笑归来。(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

绿柳倚门栽,金菊映篱开。爱的是流水清如玉,那里想侯门深似海。幽哉,袖拂白云外;彭泽,清闲归去来。(无名氏《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这无疑延续了前代对陶渊明的形象塑造,其隐逸模式仍然受到元代失意文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8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