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
布洛芬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
?
??
?
?
?
?
?
?
?
???
?
?
?
?
?
小儿发热指小儿体温呈病理性增高,伴发无力、疼痛感和食欲减退等症状,可因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肠胃炎等引起。小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热原感染后可能出现高热现象,严重影响小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治疗小儿发热用药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是抗病毒药物、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和激素,多2~4种药物同步使用。布洛芬是解热镇痛药的一种,与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并列成为解热镇痛的三大支柱药物。布洛芬的应用于小儿解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还具有抗感染作用。本文主要浅谈布洛芬不同给药途径对治疗小儿发热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回顾分析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小儿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布洛芬的给药方式将50例患者分为2组,布洛芬口服组(n=25)和直肠给药(n=25)。口服组患者年龄6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3.23士0.67岁;男性14例,女性11例;腋温38.5~41.0℃,平均39.71±0.54C。直肠给药组年龄6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3.030.62岁;男性13例,女性12例;腋温38.5~41.0℃,平均39.72士0.53℃。所有患者在接受此次治疗前均未使用任何退烧药物和抗生素治疗发热,患者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非感染性发热好、原因不明发热者和有药物过敏史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和平衡酸碱,同时给予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口服组接受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液,30m1:0.6g,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治疗,5~10mg/kg,顿服,每日一次。直肠给药组,取8F硅胶导管为载体,头端外侧5cm涂上石蜡油,患者取左侧卧位,沿直肠缓慢插入6cm。注人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液5~10mg/kg+生理盐水5ml,预热至30℃)。体内保留30min以上,留意患者的不良反应。
1.3疗效评价
记录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h、2h、4h、8h的体温。治疗显效:治疗4h内,患者的体温下降≥1℃;治疗有效:治疗4h内,患者体温下降0.5~1℃;治疗无效:治疗4h内,患者体温下降0.5℃。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均以均值士标准差标示,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数据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布洛芬口服和直肠给药两组种给药方式均能有效退热,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有效率为92~96%。口服组起效快(2h内起效为主),直肠给药起效较慢,随时间推移起效(2h后起效为主)。用药后4~8h,直肠给药组患者的平均体温低于口服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布洛芬临床常用的退热药,主要是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区前列腺素E2的生成而实现降温,与扑热息痛相比,退热效果更显,药效持续时间更长。布洛芬的不良反应比较轻,主要以恶心、呕吐较常见;偶有脱发、起急性胃肠出血。与阿司匹林相比,其对致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程度比较小。因此常用于小儿退热。
布洛芬混悬剂口服起效快,分散介质使药物分散并延缓颗粒的沉降速度。布洛芬直肠给药,实验猜想是通过直肠粘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起效会比口服更快,但结果是起效比口服更慢。可能剂型的问题,布洛芬混悬剂在肠液中难以溶解释放导致起效减慢。直肠给药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幼儿口服药物的应激性反应],防止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尤其适用于不能自行服药的患者。口服和灌肠给布洛芬均能有效治疗小儿发热,口服布洛芬起效快,操作简便,灌肠给药药效时间长,操作麻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王玉红.小儿发热常见病因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5(2):36-37.
[2]李礼娟.儿科门诊小儿发热用药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0(2):82-83.
[3]张娇.布洛芬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05(1):63-64.
[4]马天红.布洛芬制剂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21(4):3279-3282.
?
-全文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