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的探索者与革命者.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台湾文学的“探索者”与“革命者”

?

?

黎湘萍

欧阳修自称为“欧阳子”是在他的《秋声赋》中。宋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五十三岁的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写自己夤夜读书时,忽闻有声自西南来,乃“悚然而听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他让童子出去看看,声自何来?童子答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感觉按理应该更加敏锐,然而,他看到的只是星月明河,听到的则是“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但对欧阳子而言,这样细微的秋声,却是“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察天机于未显,观物变于微末,这是宋代的欧阳子。

九百年后,台湾作家洪智惠借着“欧阳子”“转世托生”,也同样见微知著,然而她所见之微,旁人习而不察,一经她之手眼,则一样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倘说宋代的欧阳修之所闻见者为秋夜之声,则当代的欧阳子之所察者,乃人心之“秋声”—这是经历战争洗礼之后的一代人,以其敏锐易感的眼睛所洞见之人心变化,它是掩藏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伦理禁忌之下的心理潜流:貌似平静的海面之下,实则暗潮汹涌,不可遏制。在一九六○年创刊的《现代文学》创作群中,白先勇全景式书写了家国、社会、文化和人的盛衰沧桑,欧阳子则揭露出日常生活普通男女内心世界的暗潮涌动,两位作家珠联璧合,开创了战后台湾文学的新局。

《现代文学》创刊号“卡夫卡专号”刊登了欧阳子首篇译作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乡村教师》时,那个时候的读者可能未必知道“欧阳子”究竟是何人,而台大外文系的学生洪智惠似乎也不会在乎她是否为人所知,她采用“欧阳子”这个笔名来翻译卡夫卡,也许碰巧与她喜欢阅读欧阳修有关,但也碰巧把中国古典意趣与西方现代精神糅合在一起了。从此,“欧阳子”和她的作品也就以这种融合了“中国古典意趣”和“西方现代精神”的方式问世,并渐渐走入了文学史。虽然《现代文学》在第二期就发表欧阳子的短篇小说《半个微笑》,此后也不断推出欧阳子的创作和译作,但要到多年以后,读者才会意识到欧阳子的作品所具有的“探索性”与“革命性”意义。

即使当《现代文学》这个“小众”刊物渐渐为圈内人所熟知的时候,人们热衷于阅读的,可能也还是它所介绍的欧美“大咖”作家—卡夫卡、托马斯·曼、乔伊斯、劳伦斯、伍尔夫、波特、费滋哲罗、萨特、尤金·奥尼尔、威廉·福克纳、叶慈、斯特林堡、艾略特、纪德、亨利·詹姆斯等。《现代文学》从创刊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用了十余年介绍这些欧美现代主义作家,为“输入”新的文学形式和观念可谓不遗余力—显然,已声名大噪的“现代主义”文学对战后的年代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同时,《现代文学》也在这十余年间推出了众多的“在地”作家,如白先勇、欧阳子、王文兴、陈若曦、陈映真、於梨华、黄春明、施淑青、李昂、七等生等,他们后来都成为台湾当代文学史上璀璨的群星,但时人在肯定欧美的现代主义出现的合理性时,对“台湾”的“现代主义”仍不客气地给予批评。文学批评是催生好作品的动力,然而,“批评”有时让读者忽略了貌似“幼稚”的“在地”作家作品,其实已经内蕴着“革命性”的力量。欧阳子就是这样的作家之一。

欧阳子的心理分析小说取材偏于普通男女的日常生活,尤其擅长女性内在世界的描写。从现代文学史的角度看,在欧阳子之前,不乏写男女情爱、日常生活的女作家,例如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体形式写情爱,缠绵悱恻;张爱玲《倾城之恋》写男女之间恋情,步步机心。作者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可谓曲尽其态,写透了乱世儿女的悲欢苍凉。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对于封闭的家庭环境下的变态心理或“虐恋”,有更为深刻的表现,然而,这些都呈现为可见的、人物行为与性格相互冲突的情节。相比之下,欧阳子写的则是承平时期男女被自我撕裂的情爱之苦痛,它是深藏于内的幻念与情欲,是在外表“平安无事”状况下“理性”与“情欲”之间的冲突,是人与人之间因着情爱、怨念、欲望等而形成的看不见的“墙”、挣不脱的“网”。欧阳子的文学工作,则是透视这些“墙”,描绘这些“网”的缘起缘灭及其对于传统文化和伦理、人与人关系的影响。

欧阳子的系列作品,将循规蹈矩、温良敦厚的人们内心深处的惊涛骇浪用了冷静、反讽同时又充满了同情和悲悯的笔法戏剧般地“呈现”出来,貌似琐碎的、日常的情感、爱欲冲突,却冲击读者惯常的思维方式,撕破道德、伦理上的信条,造成剧烈的戏剧冲突—或悲或喜,或怨或怒,或爱或恨,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半个微笑》是欧阳子初试牛刀之作,已显露出她观察和呈现人性深处自我想象、自我撕裂的原欲之力的特殊才华。到了《最后一节课》(一九六七)、《魔女》(一九六七),欧阳子创作的“心理剧”已臻于成熟。从《最后一节课》中,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中学课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0****0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