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院-以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docxVIP

国学研究院-以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国学研究院:以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

?

国学研究院:以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1927年,毕业于清华的著名教育学家邱椿在《清华年刊》上发表文章《清华教育政策的进步》,写出母校当时“最令人注意的”变化:“课堂内师生谈话,都用国语了。从前清华学校,最不注重中文,现在居然设立国学研究院了。”

“这真是清华的再生!”邱椿感叹道。

设立国学研究院,清华并非先行者。早在1921年与1923年,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已经成立了各自的国学研究所。

清华却是顺应潮流者。彼时,新文化运动刚刚结束,在古老中国第一次全面向西方学习之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成为众多学者反思的焦点:统统否定的做法是否正确?一棍子打死是否过于偏颇?

清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以现代科学方法重新研讨整理国故”,不单要顺应学术潮流,也要顺应时代潮流。曹云祥在国学研究院开学典礼致辞上说:“可以利用科学方法,并参加中国考据之法,希望研究院中寻出中国之魂。”近代以来,欧美思潮汹涌而来,中国有心之人常思中西融会,古今贯通,“寻出中国之魂”既符合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因此,曹云祥需要学贯中西的一流学者来研究院任教。他请26岁就“暴得大名”的胡适来研究院主持院务,可胡只做顾问不做院长,并建议校长要根据中国学界的优秀传统,采用宋、元时代的导师制,兼取外国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的专题研究法来办研究院。曹云祥深以为然,胡的建议后来一一实现。

同时,胡适谦虚地向校长建言:“非一流学者,不配做研究院导师。”

后来,陈寅恪成功入主国学研究院,与梁启超、王国维和号称“汉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成为了令后世广为流传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四大导师的出现反映了清华国学研究院“重学问而不重学历”的用人理念。“四大导师”中,只有赵元任一人拥有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书,梁、王、陈三位均无博硕头衔,陈寅恪甚至连学士学位也未拿到。从更深层次来看,此举意义不仅是破格用人,更重要的还在于重视新学问,兼采西学。

为了得到优秀的学生,清华国学研究院制定了严格的考试方法。为防止作弊,试卷采用了科举制的“糊名法”,录取与否全凭成绩;被录取者的名单,连王国维也是张榜前一天才知道。由于王国维、梁启超等人声名显赫,投考者甚众,不免有人请托,如与王国维交往密切的马衡、唐兰就介绍过何士骥。何则因成绩不佳,列于备取,后因有人未到才得以补缺入学。

解放后,叶企孙和人说起国学研究院成功的经验,主要是两点,一是经费充裕,二是慎选师资,宁缺毋滥。

可惜的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好景不长”。开设一年,最初的主持人吴宓先生因不能实现其设想而引退,

1927年以后王国维自沉、梁启超因多病继而辞职,研究院失去两大“台柱”,规模也大体处于不断畏缩的状态,盛况大不如前。

1929年,时任校长罗家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这次毕业共有三班,大学部有84人毕业,这是第一次;留美预备部有37人毕业,恰巧又是最末一次;而国学研究院的同学,这也是最后的一班。”

实际上,这宣告了成立仅四年的国学研究院的正式结束。梁启超的“我院如继续努力,必成国学重镇无疑”言犹在耳,研究院已成往事。

四年间,清华国学研究院共招收四届,录取74人,实际完成学业68人,如徐中舒、王力、吴其昌、高亨、陆侃如等等,绝大部分成为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中坚力量。最终成为中国学术史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难以复制。

?

-全文完-

文档评论(0)

天马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