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备答题公式——(8)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pdfVIP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备答题公式——(8)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备答题公式——(8)理解表现手法及

其作用

表现手法是中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修辞手法”“表达

方式”等共同构成对文章“表现效果”的考查。表现手法体系众多,

数量庞大,因此本文只针对中考经常考查的表现手法进行说明。

01

常见题型

1、作者写某某,显然不仅仅是在写某某,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

手法?

2、试指出本文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3、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某某描写的具体可感

的。

4、文章依次写了某某不同的精彩美丽,请赏析作者运用了怎样的

写作手法。

02

公式呈现

1、对比(衬托):突出________

2、象征:生动形象________

3、详略得当:突出中心________

4、欲扬先抑:情节有波澜,为后文________铺垫。

5、伏笔:a突出________,使情节更精致严密;b设置悬念,吸引

读者兴趣;c是行文不突兀。

6、照应、悬念、褒词贬用、卒章显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

物喻人。

03

公式解读:

01

总体解读:

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

句组织方式。写法,指写作方法。表现手法与写法是不同范畴的两个

概念,严格意义上讲属于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但是在初中语文的实

践中,对二者并未严格区分。公式呈现部分的内容分为两个层面:一

个是能够通过答题模式来解决中考对表现手法作用的考查;另一个则

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相关模式可以借鉴但是在中考中又经常考

查到的表现手法。

02

具体解读:

(1)对比(衬托):突出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

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

类似的事物或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此两种手法是表现手法中考查概

率最大的两种技巧。对比,强调的是二者的比较;衬托强调的是突出

主要事物。在中考试题中无论是对比还是衬托,本质上都是一种艺术

表达技巧。既然是技巧,就一定是为中心内容服务的。

(2)象征生动形象。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形象

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由于象征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因

此,就会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3)详略得当:突出中心。详略得当是指应当详细和应当简略的地

方都处理得很妥当。详略得当是一种谋篇布局的能力,与文章的中心

或主题相关的就会详写,反之就会略写。

(4)欲扬先抑:情节有波澜,为后文铺垫。欲扬先抑是一种描写技

巧。为了表现一个人物或事物,在前面的文字中表现对人物的不满,

而后由于某个节点转变态度,这种转变自然就会让“情节有波澜”。

“抑”的目的是为了“扬”,前文铺垫的内容也是为了后文的情节,

因此就有了“为后文铺垫“的作用。

(5)伏笔:①突出,使情节更精致严密;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

趣;③使行文不突兀。伏笔是前段文字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伏笔作

为一种技巧,也是为中心服务的,所以“突出”的效果肯定是有的。

由于伏笔有“前伏后应”的效果,从情节的角度讲会让情节“更精致

严密”,而在行文的过程中,前“伏“的部分是未解惑的内容,就会

有“设置悬念”,从而“吸引读者兴趣”。当然,后“应”的文章内

容由于有前“伏”的缘故,也就自然“使行文不突兀”了。

(6)照应、悬念、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

物喻人。这些技巧,都是中考常考技巧。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托

物言志”,此技巧在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物”和“志”这两

个方面,务必答出“物”和“志“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文档评论(0)

137****574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