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下是关于《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和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数学中的“起始概念”通常比较难教,学生初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时,会觉得比较难以掌握。首先,这些概念的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于这样的概念教学,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判断。
在这节课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对这节课的感想颇多,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接下来,我将谈谈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步的想法。
在认识“因数、倍数”时,我没有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有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求一个数的因数并不算难。因此,在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通过独立思考,他们自然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交流中,他们会发现可以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空间。只有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
新课标的实施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并与学生平等对话,不断前进。
在教学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今天在教学前,我让学生进行谈话练习,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通过课前谈话,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了相互依存关系,然后在课堂上将这种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助他们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我改变了例题,用杯子翻动的次数与杯口朝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4)设计有趣游戏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譬如“找朋友”游戏,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手里拿了5、17、38几张数字卡片,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是哪些数的因数,,如果学生的学号数是老师出示卡片的倍数或因数就可以站起来。最后问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站起来。出示地卡片应该是几,找的朋友应该是倍数还是因数?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倍数和因数》,由于之前没上过这册内容,在看完教材后就和同组的老师说,这个内容好像挺简单的。不过上完这节课后这个想法却烟消云散,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上,而且在课堂中存在了很多在预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下面对自己的课堂做一些反思:
1.在第一个环节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中,首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你是怎么摆的,有几种不同的摆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抽象为具体讨论的数学问题。在抽象出三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后,我以第一个乘法算式4×3=12为例,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本来以为说:“4和3是12的因数,12是4和3的倍数”应该是很简单的两句话,学生应该会说,可是当请学生来自己选择一个乘法算式来说一说时,好几个学生却被卡住了,还有的说成了4是12的倍数。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自己在介绍时运用的不到位,一个是比较小,后面的同学都没能看清楚;另一方面我预想的比较简单,所以说了一遍后也没请学生再复述一遍。在说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时应该在中相继出示这两句话,这样的话让学生看着说印象会更深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