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中艺术的心的三个特征.docxVIP

浅析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中艺术的心的三个特征.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浅析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中“艺术的心”的三个特征

?

?

内容摘要:“艺术的心”是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文章在阐明“艺术的心”的含义的基础之上,详细分析了它的三个基本特征——绝缘、同情、慈悲,指出“艺术的心”是审美之心、道德之心、宗教之心三者的融合。

关键词:艺术的心特征融合

对“艺术的心”的培植是丰子恺艺术教育的目标。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中的许多重要观点,如“曲高和众”“先器识而后文艺”等,都可以追溯到“艺术的心”这一概念上去。所以,厘清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特征,对深入理解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丰子恺认为,“艺术的心”就是“芬芳悱恻之怀,光明磊落之心”,它是人从自然获得的一种灵感,它可以使人“解脱烦恼,出入于清净界,扫荡我

网利欲,建此不同不二之乾坤”①。具体来说,“艺术的心”具有“绝缘”“同情”“慈悲”这三大特征。

一、绝缘

“艺术的心”的首要特征是“绝缘”。那么何谓“绝缘”呢?丰子恺在其著作中多次对其做过解释。具体地说,“绝缘,就是对一种事物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因果,而孤零地观看,看见事物孤独的、纯粹的事物的本体的‘相’。”②在丰子恺看来,“绝缘”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它能使人从现实关系的世界中超拔出来,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丰子恺的好友朱光潜曾举过一个著名的古松的例子,可以看做是对“绝缘”的进一步分析。朱光潜将人们对一棵古松的态度分为三种,即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人们面对同一棵古松,盘算着怎样去买它、运它,是实用的态度;把它归到某类某科中去,思量它为何活得这样老,是科学的态度;欣赏它的盎然高举、不屈不挠的气概,是美感的态度。以实用的态度与科学的态度看待松树,“不过把古松当做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③而美感的态度则是抛开了所有与松树有关系的外在事物,单就松树本身来看,这就是“绝缘”。

从总体上看,丰子恺的“绝缘”理论是在“审美无利害性”这一美学命题引入中国后,所形成的理论思潮的激发之下而形成的。“审美无利害性”是指审美不涉及欲求或实用目的,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参与其中。西方夏夫兹博最早提出“无利害”这一概念,后来康德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审美无利害性”这一命题,使其成为美学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命题。康德之后的叔本华、克罗齐等人也对这一命题做过阐释。这一命题引入中国之后,中国的理论家们将其与自身的理论经验相融合,创造出了许多中国式的理论变种,如王国维的“无用之用”、宗白华的“静照”、范寿康“美的观照”等,形成一股宏阔的理论潮流,成为中国传统美学范式的现代转换的主要理论推动力。而丰子恺的“绝缘”也是“审美无利害性”在中国的理论变种之一。丰子恺将无关利害的审美“绝缘”态度纳入到艺术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中,明确指出对“艺术的心”的培养就是对人的“绝缘”态度的培养,“绝缘”的审美眼光是“艺术的心”的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可以说,“艺术的心”就是一种“绝缘之心”“审美之心”。

二、同情

“同情”是“艺术的心”的第二个特征。“绝缘”与“同情”的产生是同步的,在“绝缘”的状态中,人与周围万事万物融为一体,与其共感共鸣、共悲共喜、共泣共笑,从而营造出一个有情化的世界。

丰子恺非常推崇德国美学家利普斯的“移情说”,他的“同情”理论即出自对利普斯“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理解和吸收。利普斯认为审美快感的产生,是因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感到“并不是面对着对象或和对象对立,而是自己就在对象里面”④。所以,审美活动“是对于一种对象的欣赏,这对象就其为欣赏的对象来说,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⑤,这就是移情作用的基本表现。具体来说,移情就是一种情感的外射。在对对象的凝神观照中,人将自己的情感外射到了对象之中,这时在人们看来,对象不再是无生命的死的东西,而是与人一样具有感觉、情绪或意志的鲜活生命,它与人心意相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移情”主要是对文艺创作和审美欣赏中的美感经验的分析,属于审美心理学的范畴,它对西方美学走向实验和实证产生了重要影响。除利普斯外,提倡“移情说”的还有费肖尔父子、浮龙·李等美学家。

这样一个属于审美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在经过丰子恺的阐发和改造之后,变成了一个具有道德属性的概念——同情。丰子恺认为:“所谓感情移入,便是把世间一切现象看做与人同类平等的生物。便是把同情心范围扩大,推心置腹,及于一切被造物。这不但是‘恩及禽兽’而已,正是‘万物一体’的大思想——最伟大的世界观。‘万物一体’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大特色,也是世界上任何一国所不及的最高的精神文明。古圣人说:‘各正性命’。又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见中国人的胸襟特别广大,中国人的仁德特别丰厚。所以中国人特别爱好自然。”⑥由此可以看出,丰子恺

文档评论(0)

151****04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