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pdf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pdf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韵美是指诗人在描写音乐时,能体现音乐的韵律。让读者在读诗时能感受到浓浓的

韵味。在古代音乐的音响只存在于一刻,(),无法记录下来而原音再现;但是诗歌却以语

言为载体,并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古贤们便将诗与音乐结合起来,让音乐通过诗的形式

渊远流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则是古代诗歌音韵美的经典之作。

三首诗()而又互相渗透,如《李凭箜篌引》,以感写乐,利用听者的感官理解来描

写箜篌的绝妙;《琵琶行》,以声写乐,通过各种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声音来描绘琵琶女之琵琶

音;而《听颖师弹琴》,则以形写乐,通过对形的描绘而让读者想象出音乐的绝妙;三者皆

写音韵,手法中互相渗透。

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

皆摹写声音至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来,描写声音的诗歌数百首,而

独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三首最具代表,堪

称音韵美的佳作。方扶南的评价真的是():白香山笔下的琵琶曲使人心动神移,韩退之

笔下的琴声使天地为之惊叹,李长吉笔下的箜篌声使鬼神动情落泪。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昙花一现独一无二一针见血

B.转瞬即逝各有千秋恰到好处

C.昙花一现各有千秋恰到好处

D.转瞬即逝独一无二一针见血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使得后人能够通过听觉器官,加以想象达到音韵的享受。

B.使得后人能够通过视觉器官,加以联象达到音韵的享受。

C.使得后人能够通过听觉器官,加以联象达到音韵的享受。

试卷第1页,共11页

D.使得后人能够通过视觉器官,加以想象达到音韵的享受。

3.文中第三段画线处所提评价,最恰当的是()

A.韩足以惊天,李足以移人,白足以泣鬼

B.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惊天

C.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D.韩足以泣鬼,李足以惊天,白足以移人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

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

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

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

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

“”

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

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

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

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

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

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

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学习资料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初高中各学科试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