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虚化过程.docx

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虚化过程.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

虚化过程

?

?

论文导读::本书“得”字用字频率较高。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

论文关键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得”,语法意义,格式功能,虚化过程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诗话》)口语程度很高,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言材料。本书“得”字用字频率较高,既能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变化的完成;又能作结构助词,成为补语的标志;经常作能愿动词使用,有前置和后置两种;偶尔还能作动词,不过是动词的残留。

下面我们对四种格式分别来进行分析。

一、得+V

㈠R+得+V

⑴法师云:“你如何得知?”(《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

⑵法师不觉失笑,大生怪疑,遂曰:“汝年尚少,何得妄语?”(《入大梵天王宫》第三)

⑶法师告谢已了,回头问猴行者曰:“如何得下人间?”(同上)

以上各例中的“得”和疑问代词“如何”、“何”连用,置于动词之前,表可能,作能愿动词。在句中充当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同时配合疑问代词为询问动作行为的方法、途径、原因、反问助势。如果失去“得”的帮助,询问的力度便减弱了许多。因此,这里的“得”同时具有两种功能,一是修饰动词作状语,二是帮助询问。

(二)D+得+V

(4)仆夫寻到渔父家虚化过程,果得买大鱼二头。(《到陕西王长着妻杀儿处》第十七)

(5)法师曰:“未言别事,且得平安过了。”(《入香山寺》第四)

(6)法师曰:“此中似有州县,又少人民,且得见三五农夫之面。”(《经过女人国处》第十)

上例的“得”,和连词或者副词连用,修饰后面的动词,后接的宾语类型有代词、数量短语,表示行为的可能性,同时有配合副词表达语气的功能。

(三)不+得+V

(7)猴行者曰:“我即今有僧行七人,从此经过,不得妄有妖法。”(《过狮子林及树人国》第五)

(8)天符有限,不得迟迟。(《转至香林寺受心经处》第十六)

以上各例中的“不得”,是能愿动词“得”的一种否定式,但不是简单表示“不能”,而是相当于“不准”,“不允许”,“不能够”,在句中作状语使用。

二、V+得+(O)和V+(O“之”)不+得

(9)玄奘曰:“是经讲得,无经不讲。”(《入大梵天王宫处》第三)

(10)行者曰:“我年纪小,历过世代万千,知得法师前生两回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害。”(同上)

(11)罗汉云:“凡俗肉身,上之不得,请上沉香座。”(同上)

(12)教虎精吐出,开口吐之不得,只见肚皮破裂,七孔流血。(《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

(13)前去遇一大坑,四门陡黑,雷声喊喊,进步不得。(同上)

(14)女王合掌,遂设斋供。僧行赴斋,都吃不得。(《经过女人国处》第十)

上例的“得”表可能,强调客观上允许,共两例,有一例后带小句作宾语。此处“不得”,用在动词后,表示一种不可能,相当于倒置的能愿(不能),客观上不允许,强调一种结果。并且,“不得”习惯和双音动词进步、行去连用虚化过程,如果前面是单音动词,也习惯带宾语或者用副词修饰,构成双音短语。上例动词后表可能的“得”存在四种形式:V+得、V+得+O、V+O(之)+不得、V+不得。

三、V+得+(O)

(一)得到义

(15)只是东土佛寺人家及国内设斋之时出生,尽于地上等处收得,所以砂多。(《经过女人国处》第十)

(16)皇王收得船若心经,如获眼睛中国。(《到陕西王长着妻杀儿处》第十七)

以上“得”置于动词之后,具有动词义“得到”、“获得”,表示通过某种动作而获得某种结果,但动词性质开始弱化,核心义在前一动词上。

(二)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结构助词“了”。

(17)天王赐得隐形帽一事,金环杖一条,钵盂一只。(《入大梵天王宫》第三)

(18)猴行者拘得背筋,结条子与法师系腰。(《入九龙池处》第七)

(19)深沙云:“项下是和尚两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同上)

(20)去经半载,逢遇相知人回,附得家书一封,系鼓一面。(《转至香林寺受心经处》第十六)

上例中的“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和动作变化的完成,达成了某种目的,强调完成和结果。其中,“袋得枯骨”的“得”还表示动作的持续。“得”后所带的宾语类型为名词和数量词作修饰语的名词短语。

四、V+得+C(主谓结构)

(21)此日感得唐朝皇帝,一国士民,咸思三藏,人人发哀。(《入波罗国处》第十三)

此例“得”放在动词后面,连接主谓结构的补语,已经是纯正的结构助词,完全没有了动词的性质。而且“得”后是两个主谓结构的补语,对前面动词进一步描述,表示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并且补语中的主语“唐朝皇帝”、“一国士民”、“人人”正是全句谓语动词的施事。

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书中“得”兼有表示可能、获得、完成、持续、做动补结构标志等多种功能。在“得”完全虚化为结构助词中,“得”经历了由实到渐虚再到虚这么个连续渐变的过程,同时

文档评论(0)

133****64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