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十三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pptVIP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十三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何谓感染(传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细菌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和较量,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的过程。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三、人体正常菌群及其意义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的改变,导致机体微生态失去平衡。因严重菌群失调而使宿主发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引起二重感染。则称为菌群失调症。医院感染(hospitalinfection)又称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或医院内获得性感染(hospitalacquiredinfection)指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发生此病的感染、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广义上指医院内各类人群(工作人员等)所获得的感染。特点:地点、时间、排除情况(入院前)致病性:细菌引起宿主疾病的性能,质的概念。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量的概念。一般用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LD50/ID50)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一)侵袭力(invasiveness)定义:指致病菌突破宿主的防御机制,侵入宿主生理内环境中,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细菌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物质相关。1)菌体表面结构2)侵袭性物质1、菌体表面结构1)菌毛黏附素:由细菌的菌毛分泌,存在于菌毛顶端如:大肠埃希菌的定植因子抗原、淋病奈瑟菌的菌毛黏附素。2)非菌毛黏附素:为细菌表面的某些成分,如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成分和革兰阴性菌的外膜蛋白,如A群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细胞壁上的脂磷壁酸(LTA)等。(2)荚膜、微荚膜

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但具有抗吞噬和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从而增强细菌的侵袭力。荚膜在细菌的免疫逃逸现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炭疽杆菌、肺炎链球菌荚膜;A群链球菌的M蛋白、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等都是构成微荚膜的组分。2、侵袭性物质细菌由侵入的部位向组织扩散时,常产生一些对宿主细胞有损伤作用的侵袭性物质。如:葡萄球菌凝固酶、A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DNA酶等。(二)毒素(toxin)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成分。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组织和器官。分为外毒素(exotoxin)和内毒素(endotoxin),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1、外毒素(1)来源:主要为G+菌: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次要为G-菌:痢疾杆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绿脓杆菌、产毒型大肠埃希菌多数外毒素由细菌分泌到细胞外,少数细菌(志贺氏菌和产毒型大肠埃希菌)的外毒素由细菌裂解后才释放到细胞外。肉毒毒素最强——神经毒素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KCN大1万倍。破伤风痉挛毒素——神经毒素阻断上下神经元之间正常抑制性冲动传递,导致骨骼肌强直性痉挛。破伤风痉挛毒素60℃20分钟白喉毒素58~60℃1~2小时葡萄球菌肠毒素100℃30分钟按其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分为: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细胞毒素:白喉毒素、致热外毒素(A群链球菌)肠毒素:霍乱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2、内毒素(endotoxin)(1)来源:是G-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LPS),螺旋体、立克次体等胞壁中也具有内毒素样物质。菌体死亡破裂或人工裂解后释放①产生于G-菌,G+菌不存在。②理化因素稳定,耐热100℃1小时不破坏,需160℃2~4小时③毒性弱,无选择性毒性和生物活性单位:脂质A④抗原性弱,不能脱毒成类毒素内毒素注入机体亦产生的

文档评论(0)

180****10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