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古诗文学案(2):《插秧歌》(附练习+答案).docx

2024年高中语文古诗文学案(2):《插秧歌》(附练习+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文解读

插秧歌

[宋]杨万里

【原文】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大意】稻田里农夫忙着给妻子抛秧,小儿子拔出秧苗让大儿子插上。

【解读】首联展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农田里工作的一家人分工明确:田夫负责抛秧,大儿负责插秧,干重活;田妇负责接秧,小儿负责拔秧,干轻活。“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得准确而生动。

【原文】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大意】斗笠像头盔蓑衣像铁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淋湿肩膀。

【解读】颔联点明农人一家在雨中抢插秧苗。春雨密急,以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蓑”分别比喻“笠”和“甲”,暗示插秧就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形象生动地写出劳作的紧张。

【原文】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大意】家人叫他们吃个早饭歇半晌,他却低头弯腰继续工作不应答:

【解读】颈联写出了劳作的紧张和忘我。家人来叫他们吃早饭,让他们歇一小会儿,但是却无人答话,甚至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进一步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原文】“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大意】“我这苗还没插稳也没插完,你去看住鹅鸭吧,提防它们糟蹋庄稼。”

【解读】尾联巧妙地写出了农人吃苦耐劳的品格,他表示活没干完不能休息,又话锋一转,嘱咐家人要管好鹅和鸭,提防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

作家作品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性格刚直,为政清廉,遇事敢言,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不少作品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

整体把握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解读该诗,要了解杨万里“诚斋体”的特点。“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这是因为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投射在了客观事物上。本诗即是典型的“诚斋体”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协作插秧的情景。一家四口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采用白描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如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另外要关注本诗的语言,本诗向田野间的大众学习乡言野语,弥漫着清爽自然的泥土气息,如“接”“插”“胛”“抛秧”“半霎”“未匝”等动词连贯而下,贴合诗歌内容,写出雨中劳作充实而紧张的氛围。再有,《插秧歌》深入描写现实生活,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诗歌描摹的场景,细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表现的劳动之美。

主题思想

《插秧歌》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场景,描写农人一家冒雨插秧的紧张劳作,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劳动场面热火朝天。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艰辛和农事的繁忙,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文本探究

1.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参考答案】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2.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参考答案】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3.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4.《插秧歌》是怎样表现农民劳作的独特意趣的?

【参考答案】(1)运用精准丰富的动词。

诗人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写出了一连串插秧的农事活动,紧张而又有序。尤其“抛”的动态描摹,写出

文档评论(0)

173****38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一线资深高中语文教师,十二年教学经验,语文教学组长,研究并擅长高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