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生共进退:舆论与舆情的关系探究.docx

同根生共进退:舆论与舆情的关系探究.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同根生”“共进退”

舆论与舆情的关系探究

?

??

?

?

?

?

?

?

?

???

?

?

?

?

?

一前言

“舆论”和“舆情”都是中国语境下的概念,尽管在古代就出现了相关词语,但正如陈力丹教授所言,“传统社会的舆论通常不处于哲人们的主要视野内,虽然中西方古代哲人的论述,都涉及对大众意见的评价,但数量不够多,且缺少系统”,[1]对舆情的研究也是如此。二十多年来,学者们逐渐确立了舆论和舆情的研究范畴。目前,学界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较为丰富,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在对二者的定义上并未做出明显的区分,在使用上也较为混乱,大多认为是“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情绪态度和意见”。此外,学界在对舆论和舆情关系探讨上也存在文章数量少、内容不够深入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舆论和舆情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们之间的差异也越发明显。正确地认识舆论和舆情的关系,不仅是科学研究舆论和舆情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本文拟从舆论和舆情概念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二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期人们对舆论和舆情的关系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文献回顾

(一)什么是舆论?

“舆”字出现于春秋末期,本意指车厢,转意为车。舆和人连用转化为造车的人,即“舆人”。“舆人”原指造车匠,后指与车有关的各色人等,如车夫、管车男女、随车士卒、差役、小官吏等。[2]因此,“舆人”在这一时期指的是没有地位的普通百姓。“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首次出现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该书记载了曹魏谏臣王朗写给文帝曹丕的奏疏,奏疏中提到“往者闻权有遣子之言而未至,……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臣愚以为宜敕别征诸将,各明奉禁令,以慎守所部”。[3]“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第二次出现是在《梁书·武帝纪》中,内容是:“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舆论”是帝王言行的重要根据,人们的议论是帝王能否成就大业的关键。[4]在这些文献中出现的“舆论”指的就是“公众的议论和意见”。

近代以来,康有为首次把现代传播工具报纸与舆论联系起来阐述,他说:“报开两月,舆论渐明,初则骇之,继亦渐知新法之益。”这是第一次将传播工具与舆论概念相联系。[5]此外,梁启超也对现代意义上的舆论进行了阐发,其中以《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最为有名。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用“民意”来指代舆论。如朱执信指出:“人民意志何以能发扬其力乎?……固非武力,亦非金钱,乃有主义之人民意志也,即所谓民意也。”[6]由此可见,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舆论”的界定越发清晰,其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改变,含义与传统意义上的“舆论”也有较大的差别。

现代舆论的研究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正式展开的,目前关于舆论的定义众说纷纭,并未形成明确的定位和统一的看法,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在对舆论的定义上更是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新闻学和传播学这一学科角度出发,学者刘建明等提出:“舆论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概念是指某种舆论而言,即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的多数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共同意见。广义上的概念是指社会上同时存在的多种意见,各种意见的总和或纷争称作舆论。人们多在狭义上使用舆论的概念,因为人们谈论舆论的存在常常是指社会中某种具体意见,剖析某种意见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指向或量化怎么样,以及有何影响。并不过多地分析多种意见的纷争状态。”[7]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以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8]程世寿认为“舆论是社会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议论通过公共论坛的扩散而形成的公共意见,它是民意和众意的反映,是人民精神、愿望和意志的总和”[9]。从公共关系学的视角出发,学者孟小平指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10]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林秉贤认为:“舆论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于一种有争论的事情,用富于情绪色彩的语言发表的态度、意见及其相伴随的意向与思想构成的,显示出一种在心理上有制约作用的共同意见。”[11]

虽然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舆论做出不同的阐释,但其对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社会公共事物和舆论自身——态度、信念和意见的总和的认知是基本一致的。同时,学者们在对舆论本体的界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舆论本身是一种意见,如在刘建民、林秉贤的定义中,无论中间添加何种类型的修饰词语,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共同的意见”;二是把舆论看作情绪、态度、信念和意见的总和,与第一种观点相比,增加了情绪和态度

文档评论(0)

151****61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