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课时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学案(含答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

第二章 第二节 课时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学案(含答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时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课程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

1.结合资料,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点。(区域认知)2.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综合思维)3.学会归纳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综合治理的方法。(地理实践力)

1.黄土高原概况

(1)范围: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域。

(2)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

地理要素

特性及表现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气候较为干旱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

雨季加剧了对地表的侵蚀,春季降水少不利于地表植被恢复

黄土土质疏松

黄土以细粉沙为主,有较多的孔隙,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遇水易分散,抗冲、抗蚀性能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千沟万壑

易受到强降水的侵蚀

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面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地表支离破碎,严重降低土壤的肥力,植被难以恢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2)人为原因

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开矿、修路等)。

②破坏植被(伐木烧薪、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历史上营造宫殿)。

③过度开垦,陡坡开荒。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5.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1)水土保持

工程措施

坡地

①修筑梯田,用于粮食种植;②挖鱼鳞坑储水护坡,用于植树造林;③挖引流渠和水平沟,截流蓄水

沟谷

①修建淤地坝以蓄洪、拦泥淤地;②修拦沙坝、谷坊坝抬高沟床、稳定沟坡

生物措施

①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提高表土的抗侵蚀能力;②乔灌草相结合,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耕作措施

①塬面和较陡山坡发展林草业,山下缓坡和沟谷发展种植业;②实施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耕种方式,采用地膜覆盖及喷灌、滴灌等生产和灌溉技术,增强耕地抗侵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2)优化产业结构

①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商品率。

②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

③以能源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①快速的人口增长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②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思考修水平梯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试说明其原理。

核心归纳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分析思路

分析某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往往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其中成因与防治措施是分析的重点。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根据生态脆弱区的特征总结如下:①湿润的山地丘陵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易引发水土流失;②蒸发旺盛的灌溉农业区,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地盐碱化;③草原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及覆盖率、地表沉积物等自然背景决定一个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

②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水平、政策导向等。

(3)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措施分析

①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②建: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草方格沙障、森林公园、淤地坝工程等。

③改:改善经济结构;改坡耕地为梯田。

④法:健全环保法律和法规;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拓展延伸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1)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从而使地表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土地退化。

(2)自然原因

①气候: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②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

③土壤:土壤板结,矿化严重,盐分高。

(3)人为原因

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③过度施用化肥。

④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的海雀村地处乌蒙山深处,30多年前,该地森林覆盖率只有5%,800余村民在水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