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的内涵及培养策略(孙思雨__孔企平).docxVIP

“量感”的内涵及培养策略(孙思雨__孔企平).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2

710.“量感”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来源|《小学数学教师》2021年第7、8合刊“专辑”栏目——“数学中的量感”

作者|孙思雨孔企平(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许多人认为数学是抽象的,的确如此,因为我们的数学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计算和各式各样的符号。然而,刻板印象的形成正是由于人们对“数”的重视远远超过了“量”。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存在各式各样的“量”,买东西需要比较价格,做事情需要看时间,开车需要控制速度……这些都与数学息息相关。但由于这些量与我们的生活过于密切,我们反而容易忽略它们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人类对于量的感知是早于数字的,正如许多动物虽然不会数数,但是能够感受到不同量的差异。因此,对于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从感知“量”的方式引入数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1],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于“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感悟。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于“数量”的重视远不及“数和运算”,主要原因是不清楚“量感”的内涵,对基于“量感”的教学活动经验积累较少。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量感”的内涵和培养策略两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旨在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一、“测量”“度量”与“量感”

目前,在对数学课程和学生能力的探讨中较少使用“量感”一词,更多的是对“测量(measurement)”或者“度量(metric)”的讨论。许多研究者通过分析比较各国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关于“测量”的内容,发现我国小学数学并没有将“测量”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领域,而是融合于“常见的量”和“几何中的量”,而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均将“测量”作为一个单独的知识领域[2][3],主要包括时间、长度、质量、角度、周长、面积和体积等内容。“测量”除了作为课程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表示“用仪器确定空间、时间、温度、速度等的有关数值”[4],如用直尺测量桌子的长度,用量杯测一杯水的体积。测量的前提是已经具备了“测量单位”,从而将某一个物体的属性进行量化。测量工具的产生使人们不需要直接比较两个量,便可以间接地进行大小、长短、轻重等方面的判断。

“度量”在大部分情境下是与“测量”替换使用的,但是更加强调“度量单位(测量单位)”。史宁中将度量单位分为“抽象得到的”和“工具得到的”两类,其中抽象得到的度量单位主要形成了之后的数系,包括自然数、分数与实数;而另一类工具得到的度量单位则是指需要借助工具来制定的,与物理背景密切相关,如质量、长度、温度、速度等[5]。我们的课程中涉及的“测量”通常是指第二类通过工具得到的度量。其实,这两种度量单位也可以从“离散的量”和“连续的量”的角度来区分。离散的量是以“数数”为基础的,以“1”为度量单位,无论是1个苹果、1头牛还是1只鸟;而连续的量则需要人们设定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能够进行量化,因此长度、质量、速度等都存在标准的国际度量单位。

“量感”在数学教育中的定义尚无明确界定,一些学者通过借鉴美术、建筑学的内涵,将“量感”定义为“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相吻合的一种感觉”[6]。国外虽然存在“quantitysense(量感)”的表述方式,但还没有像“数感(numbersense)”一样形成明确概念[7]。笔者认为,“量感”与“测量”的关系类似于“数感”与“计算”,因为“数”本身是由“量”抽象而来的,所以“量感”与“数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感”内涵的分析进一步思考“量感”的内涵。

二、“量感”与“数感”的辩证关系

“数感”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郭民提出了数感的六个要素——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的关系、数的运算、数的估算和数的问题解决[8]。在这些要素中,“数的估算”和“数的问题解决”本身都是对“数量”的估算和问题解决。比如,“数的估算”就包含“请你估计一下1200张纸有多厚”“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一根黄瓜长约20()”等问题。由于数是从量中抽象出来的,同时“数感”的定义中包含了数量和数量关系,因此许多研究者便对两者不作区分。

然而,如果把“量感”归为“数感”的一部分,则容易使师生忽略“量感”的重要性。随着对数字抽象程度的加深和计算熟练度的提高,学生对量的理解会逐渐远离,也容易忽略操作本身的数量含义,而这种“量感”的缺失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若将“量感”作为一条学生发展中的主线,则会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数”的现实意义,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用数学看待世界的眼光”。通过与“数感”内涵的对比,以及对国内外“测量”课程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量感”是指“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4A73P7;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