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连理追求理解的科学课项目化学习设计.docx

课程连理追求理解的科学课项目化学习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连理追求理解的科学课项目化学习设计

莫宇红(江苏:无锡市新吴区春星小学)

美国《K-12科学教育框架》指出:“学生应该学习如何习得科学知识,以及如何探索科学解释;学生应该学习如何应用科学,特别是借助于工程设计过程进行学习。”笔者立足于现行科学教材,将STEM项目化学习融入教学,通过课程连理,巧妙连接学校课程,连接内容,连接需求,连接价值,让学习充满趣味和意义,点燃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爱、执着与信念,走向追求理解的深度学习。下面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形状与结构”单元的教学为例,简要交流几点思考与实践。

一、课程连理连接内容,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主编、南师大郝京华教授指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他们建构新知识的基础,老师的任务应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而不是把前人的知识宣讲给学生。”的确,科学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科学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还要能够将知识运用于更为广泛的真实情境。通过应用,进一步理解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学以致用中,活化知识,真正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

现今,越来越多的科学老师在日常教学和社团活动中尝试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路径。笔者基于教材开展项目化学习,这样的项目化学习,学生有较好的知识基础,连接学校多元课程内容,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主动学习、全情投入。

设计《建桥梁》一课的项目化学习时,老师请学生介绍身边的桥梁,交流桥梁的分类方法,认识归纳桥梁的特点和结构,从学校“行走的思政课——不一样的伯渎河寻访活动”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学生的调查发现:无锡的母亲河伯渎河,河水清澈,景观优美。为了便于两岸通行,居民希望在泰伯公园段建一座桥,现桥梁规划公司征集伯渎河桥梁设计方案。此时,学生共同思考:设计建造桥梁是一个工程问题,为了解决这个工程问题,我们至少需要知道什么?面对近在咫尺的伯渎河和亲身参与的伯渎河研学课程,学生充满亲切感,极为主动地参与问题研讨,一起深入了解前期“关于伯渎河泰伯公园段建造桥梁的调查问卷”,一起深入分析设计建造一座符合条件的桥梁的关键要素,一起深度参与伯渎河桥梁的方案设计。

学生知道,一座好的桥梁要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建造,做到牢固、承重力好、美观实用、适应周边环境、有效控制成本等,其中牢固、承重力好是保障桥梁质量极为重要的方面。为此,他们先后提出“不同形状的桥梁哪个承重力好”“同等条件下如何提升桥梁承重力”等问题。在掌握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启项目任务,每组都制作出了满足需求、富有个性的桥梁模型。

在整个项目化学习设计中,老师打开视域,打破界限,连接课程内容,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方案征集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项目学习为手段。学生步步深入,快速聚焦问题核心,环环相扣,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在熟悉的课程内容和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系统分析、科学设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程连理连接需求,推进适切的设计思考

教育开始于生命,最好的教育并非塑造了“谁”,而是点燃了“我”。老师需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从而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有意义学习,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学习者要有从事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心向),即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习者必须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学习者应具备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适当的旧知识,以便形成联系。学生通过“意义理解”来发现自身的内在学习能力,唤起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主动参与的热情。

笔者认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获得有意义学习经历的前提与基础。在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整合课程,跨界连接,连接学生的内在需求,推进适切的设计思考,不断优化项目设计方案。

设计《搭支架》一课的项目化学习时,学生在前一课《折形状》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此时老师设置情境,请学生通过观察折叠桌、折叠椅等野餐物品来认识支架结构。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发现:不同形状的支架坚固程度不同,三角形支架具有稳定、坚固、耗材少的特点。新旧知识的联系,有效激发了学生研究形状与力、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以及选择合适材料、运用不同方法搭建不同结构支架的强烈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索需求,解决电子阅读课程中学生切实遇到的平板电脑缺少合适支架的问题,科学老师提出项目学习任务:用15根小木棒和胡萝卜块给学校平板电脑搭建横、竖摆放均稳固的支架模型。

面对任务,学生从日常平板电脑的使用出发,平板电脑的重量、长度、宽度与厚度分别是多少,阅读时最佳的摆放角度是多少,支架上窄下宽、重心下移怎么做到……一系列问题被学生提出来,他们在小组内热烈讨论,像建筑师一样设计思考,有序推进项目学习。

设计。画出心目中平板支架的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4A73P7;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