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研究与设计
?
?
姜丹王辉刘海见
【摘要】深入研究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情况,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优化的课程设置方案,构建符合计算机课程特性的、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以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海军大连舰艇学院2015年度教育科研项目——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TP3-4A2095-3089(2016)03-0027-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当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高校教师往往非常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却忽略了教师教学之根本、学生学习之源头——课程设置的情况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如何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1.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情况
1.1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结构组成的,是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则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1]。
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网页及多媒体制作、计算机系统及原理等。
1.2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没有综合考虑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目标所对应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如何规划,教学课程的结构如何设计,教学模式如何改革等多个方面,仅仅是简单、肤浅的涵盖了计算机的文化基础、计算机软硬件等相关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课程设置层次不够分明,导致教育层次也不够分明;课程和课程之间过于独立,并不能很好地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促进;未考虑学生专业所需的实际情况,与专业课联系较少,并未形成计算机与专业课在知识、内容、技能上的统一整体。
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过于简单、肤浅,不能使学生系统地、完整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培养计算机思维,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2.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从基本教学目标出发,紧密集合学生的专业需求,综合考虑学生专业实际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的基本结构,优化相应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并在不同的课程中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学员的信息化素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1教学目标设置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目标应与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截然不同,前者更侧重于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所以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应有两个,一是扩大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应学会的技能、应培养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二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应用预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2]。
2.2教学内容规划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应该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文化、常用软件的操作与应用、计算机软硬件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以及学生专业领域所需要的高级应用软件的操作等,可以将这些教学内容划分成计算机文化、程序设计方法、硬件系统、网络技术、综合应用五大模块,这五大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技能与素养从零基础到了解到会用,最后达到具备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应用奠定基础。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见表1所示。
2.3课程结构设计
结合两个教学目标的设置及教学内容五大模块的设计,综合考虑每个模块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以及模块之间的相互关联,将教学内容全覆盖和侧重点突出相结合,将教学内容规整成八门课程、三个层次。第1层次是公共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全体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针对计算机文化和常用软件的初步应用进行基础性教育;第2层次是初级应用,包括程序设计方法、硬件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基础等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第3层次是高级应用,遵循多样性、灵活性、适用性的“三性”原则,结合学生专业特性和未来应用所需,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科目,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
上述三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1+3+X”课程体系模式。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2.4教学模式设计
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不同,比如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机文化的教学模式应采取自主探究式学习法,由教师给出相应和课题和资料,由学生自发地、逐步探究完成;初级应用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计算机思维方式的培养和编程思想的培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