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料是历史学的基础,离开了史料,一切历史研究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环境史学的存在和发展要以客观可信的环境史史料为前提,要建立在丰富的、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

环境史学因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而成为历史学中备受关注的分支学科。几十年来,环境史研究者致力于环境史学基本理论、学术方法的研究,环境思想、生态观、环境制度等宏观问题的探讨以及区域性环境变迁案例或具体环境变迁问题的剖析,从不同层面逐渐充实、丰富并支撑起这门新兴学科的基本框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有的研究者对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容易导致环境史学研究的根基不够稳固。有几分证据,才能说几分话。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史史料是奠定环境史学研究基础、影响环境史学发展情况的关键,是体现环境史内涵及特色的核心。史料的发掘、整理和运用,既是我国环境史学建设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环境史学有别于西方环境史学并在学科研究的广度及深度上超越西方环境史学的关键。

环境史史料主要是指记录、承载历史上环境变迁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及其特点、形态、规律等内容的文本与非文本资料。由于环境变迁史涉及的要素众多,故其内涵包罗万象,不仅有环境开发的内容,也有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及修复的内容,包括多学科视域中反映环境变迁指标及有价值的资料、数据、实验结论等,因而几乎所有与环境相关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或口传文献、实物资料等,都可以纳入其范畴。

由此可见,环境史史料具有跨学科、复合性的特性。这些不同类型及学科的史料,在具体环境史问题的研究中,往往能发挥对环境变迁不同层域研究的支撑作用,有助于对国家、地区环境变迁历史进行全方位解读,能够更好地展现某类环境、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变迁脉络。在环境史研究中,如此海量的、来自不同学科的史料相互补充、印证甚至纠谬,可以形成历史学其他分支学科难以形成的整体性、共通性的知识谱系,既能让研究者探究历史环境变迁的原因、过程、结果、特点、趋势等,也能让环境史学科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学术目的、学科定位的内在联系及逻辑规律。这是环境史史料对加强环境史学建设、推动环境史学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所在。

当前,如何用好环境史史料已成为环境史研究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研究者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搜集、整理、辑佚文本图像、口述、实物等史料中的环境史资料信息,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验结果及数据,影音资料等环境数字史料,并进行校勘、辨伪、考据等基础性工作。同时根据环境史学的特性,用好史料还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多学科史科贯通使用,二是形成多维立体的证据集合,让环境史研究结论更加客观、可信。

(摘编自周琼《环境史史料的特性与意义》)

材料二:

构建中国的环境史研究话语体系,既是史学研究深化和时代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和现实的要求。构建中国的环境史研究话语体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耦合。只有当各方面的条件具备并形成正向的相互作用,构建才能顺利进行。

第一,根据对世界和中国局势的判断和追求设定研究的主题。在对时代潮流的基本判断已经发生变化之后,历史研究的主题会随之发生变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仅是调整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更应该是在一个地球的背景中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个框架中,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做出合理解释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以合理定位。

第二,主要采用中国概念构建具有渗透力和穿透性的体系。概念是构建体系的基础。先前的体系都使用从欧美历史中提炼出来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把欧美经验普世化的、带有欧美中心论色彩的各种体系。现在构建中国的环境史研究话语体系不是要走向中国中心论,因为如果是这样,实际上并不能跳出欧美中心论形成的逻辑。而是要从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出发,建立以包含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以及环境的世界为本的话语体系。这样的中国概念,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适性。中国概念的发掘和总结需要回到中国历史,与此同时,要用这样的概念来解释和重构外国和世界的环境史。

第三,在不同学科协同配合中构建话语体系。不同学科的协同不是通过计划学术能够达成的,而是要自觉通过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来完成的,也是在营造自由探索氛围基础上通过学术竞争达成的。不同学科的从业者要意识到自己学科的优势和弱点,只有认识到局限性才能做到开放和包容,才能在整体研究和体系构建上实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ikuaidey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