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小说与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书写探索.docx

五四小说与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书写探索.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五四小说与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书写探索

?

?

王佳琴

关键词:五四小说;他女;那女人;伊;她

现代汉语的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是“她”,这一寻常称谓诞生及确立的过程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古代汉语中虽然已存在“她”这一字形。但“她”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汉语与外语接触的过程中逐渐确立并被社会认可的。代词“她”诞生之后,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不同时期的语言学者对“她”字的历史、语法意义以及随时代发展而衍生出的新用法等进行了研究。近年来,有历史学者跳出语言学范畴,深入地勾连了“她”字丰富的文化史,可谓别开生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民族语言的重要试炼场。文学书写如何参与到“她”这一新代词的定型过程中.这一话题成为文学研究界讨论的对象。五四小说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文体革新,全新、多元的叙事人和叙事视角的设置,使五四小说对代词“她”的试验尤为精细,是考察这一新代词不可绕过的文体。到目前为止,只有少量学界研究成果指出了个别作家如鲁迅小说中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用字的书写变化这一事实,但小说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以自身怎样的“小说性”在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书写、锤炼、拣选、示范中产生作用,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本文从小说的独特性出发,考察小说对“他七”“那女人”“伊”“她”各个方案的拣选和使用,试图从这个较为重要的角度理解现代文学对汉语的建构意义。

一“他女”和“那女人”:“不得已”的尝试

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译作《改革》时,就在译文前提出了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指称问题,他说:“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现在只怕‘女旁一个‘也字,印刷所里没有,新铸许多也为难,所以不能决定用他;姑且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字来代。这事还得从长计议才好。”在中西语言的接触中,周作人深感第三人称代词缺乏的不便,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女”的启用“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在创作方面,应和着妇女解放思潮,小说作家在叙事中也积极尝试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叶绍钧就是较早实践“他女”的作家,在他早期发表在《新潮》杂志上的问题小说《这也是一个人?》《春游》中都使用了“他女”一词。这两篇小说都以女性为关注对象,都以女性命运和解放为中心问题,新词“他古”的使用无疑凸显了这一主题表达。

但是,“他女”这一字形作为暂时的标记可以,作为定型代词则很难被汉语原有系统认同接纳。当时,即便是《新青年》同人也并不完全同意這一多少有些怪异的字形。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第6号、第7号上刊载他翻译的莫泊桑小说《弑父之儿》,其中第三人称女性代词有两种指代法,一种是包括胡适、鲁迅在内的不少人此时一直在使用的不区分性别的代词“他”。还有一种是“这妇人”“那妇人”“那女的”“女的”等称谓。在这篇译文的结尾,胡适以“注”的形式就这一指代法专门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赞成用他字下注(女)字的办法,故本篇不曾用这法子。”胡适不赞同周作人的做法,而是较为保守、平和地使用了替代语“那妇人”“那女的”等。但胡适的这一方案由此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胡适为什么在现有代词“他”之外要用“那女的”(相当于文言中的“彼女”)等词指代女性?因为在这篇小说中,当同时出现男性和女性时,代词“他”会因无法清晰地指代而造成文意的混乱,也就是说,小说叙事的精准性要求一个特指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这一点和周作人的诉求是一致的。第二,胡适的改良办法是否有效?这种译文的做法能否适用于更普遍的情境?对此刘半农后来就指出:“若依胡适之先生的办法,用‘那个女人代替‘她……意思是对的,不过语气的轻重,文句的巧拙,工作的烦简,就有些区别了。”作为语言学家,刘半农敏锐地察觉到一个真正的女性代词和“那女人”等词在使用过程中仍有很多区别,我们不妨稍加辨析。

首先,“那女人”等词和现代女性代词在使用中投射的叙事距离和情感色彩不同。胡适在倡导白话的过程中,多次强调古白话小说对于白话文和国语建设的重要性,而“那妇人”“那女人”等称谓具有浓厚的古代白话小说叙事人的味道。如《水浒传》随处可见的类似用法:

宋江听了“公厅”两字,怒气直起,那里按捺得住?睁着眼。道:“你还也不还?”那妇人道:“你恁地狠,我便还你不迭!”宋江道:“你真个不还?”婆惜道:“不还!再饶你一百个不还!若要还时,在郓城县还你!”宋江便来扯那婆惜盖的被。妇人身边却有这件物,倒不顾被,两手只紧紧地抱住胸前。宋江扯开被来,却见这鸾带头正在那妇人胸前拖下来。

《水浒传》中的“那妇人”有明显的说书人远距离叙事的口吻。上述胡适译的小说《弑父之儿》恰好也是由儿子“我”向法庭(同时也是读者)陈述整个事实过程,被遗弃的叙述者和被杀害的女性(母亲)原本并不相识,而母亲在知道真相后也不准备与儿子相认,于是激发了儿子的

文档评论(0)

155****03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