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文化研究述评.docx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文化研究述评.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文化研究述评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文化研究述评

一、研究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研究热波及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90年代,文化研究经由澳洲,中国台湾、香港继而传入内地,很快内地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研究热。正是在这个时期,儿童文化逐渐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线,成为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儿童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儿童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发现1990~2011年间共有98篇论文,其中博、硕士论文6篇。有代表性的专著是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的《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边霞教授的《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另外,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大型学术丛刊《中国儿童文化》,目前已出版六辑,收录了近年来国内儿童文化研究的一些代表性成果。可见,国内对儿童文化的研究已初具规模。纵观近20年来国内的儿童文化研究,总体来看大致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儿童文化的概念

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国内较早提出关于儿童文化概念的学者是邹义华、李超彬(1991),他们认为儿童文化是指“在既定的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下,反映儿童社会群体生活状况,体现儿童身心特点,为儿童共认、共有、共享的文化”。这个概念强调儿童文化的时代性、群体性及对社会文化的依赖性。在这个概念的启发下,张东娇认为“儿童文化是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在成人文化模式与社会化模式的引导下,为儿童所共认、共创、独有、独享的社会群体文化”。〔1〕这个概念充分认识到了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影响作用,而一个“共”,一个“独”,揭示出儿童文化的本质属性:“共”表明儿童文化首先是群体文化;“独”表明这种群体文化的主体是儿童,而不是成人,它有自己的特色,但它是在成人文化的引导下形成的。此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赋予儿童文化以新的内涵,对儿童文化的概念界定也推陈出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刘晓东、边霞等人。边霞(2001)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区别出发,认为“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基本上是一种口语文化。成人文化则是建立在成年人规定的价值、理念和标准之上的,是一种文字性的、抽象的文化”。这个概念的侧重点在儿童的精神和行为层面,强调儿童这一群体特有和共有的生存方式。受此概念影响,杜晓利认为“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2〕这一概念增加了对儿童文化是如何生成的描述,强调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之间交往的产物。而走在儿童文化研究前沿的刘晓东则认为“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3〕这个概念延续了其儿童精神哲学研究的思路,从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两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儿童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

2.儿童文化的特征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张东娇从儿童处于预期社会化过程的角度出发,认为预期社会化决定了儿童文化具有开放性、可塑性、模仿性、夸张性等特点。〔4〕邓琪瑛则认为儿童文化具有“两端”属性,这“两端”属性指的是儿童的“原初性”和“可塑性”。“原初性”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儿童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可用“童心”来概括;“可塑性”是指儿童后天培养的可能性和上升空间,有效方式是教育,这两者构成了儿童文化的双重属性。〔5〕这里阐明的是儿童文化内在本质的规定性以及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侵染和影响。裘指挥(2003)认为儿童文化具有形象性、非功利性、过渡性、非正规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互补性。这一分析初步归纳了儿童文化的特征。后来,有学者站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把儿童文化特征归纳为整体性、超现实性、游戏性、自主性、开放性。〔6〕这一分析体现了儿童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动态变化的特点。刘晓东对儿童文化特征的概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他以诗性哲学的语言描绘了儿童文化的特征: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或神话的)、梦想的、艺术的,是好奇的、探索的,是从本能的无意识的逐步迈向意识的,是历史沉积的,因而是复苏的,是转变的、生长的。〔7〕尽管有学者对这些用诗一般语言描述的儿童文化特征有所质疑,但刘晓东对儿童文化诗性、游戏等特征的归纳,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也有学者从学校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对比分析中发现,儿童文化具有“生态的整体性、游戏性、直接参与、原发性、想象力、乐观主义、冒险等等特性”。〔8〕对儿童文化特征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边霞(2000),她认为与成人文化相比,从表现方式上看,儿童文化是一种整体性文化;从思维方式上看,儿

文档评论(0)

186****33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