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课 情感表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pdf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情感表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第一课情感表达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李大钊纪念像》作者通过研究人物特征和精神气质,突出表现

李大钊的方正脸形、八字胡须、平齐发式与平阔肩膀,将其外貌特征

简洁有力、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来。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李大钊曾将“铁肩担道义”作为《晨钟》报

创刊号(1916年8月15日)的“警语”,后来还手书联语“铁肩担

道义,妙手著文章”分别赠予表弟杨子惠和章士钊夫人吴若男,反映

了他敢于担当的高洁品质和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坚定的崇高信仰。

这件雕塑整体造型方正、沉稳,表现了李大钊刚直、阔达的性格

特征,在创作手法上以方取胜、方中带圆,在细节上做简括的浮雕处

理,具有鲜明的糅抽象于具象之中的形式特征,如同一座在中华大地

上拔地而起、岿然不动的基石,彰显了这位学者型革命家的伟大人格。

《伟大的友谊——马克思·恩格斯像》雕塑吴为山马克思和

恩格斯的崇高友谊建立在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事业上。2013年我应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编译局之邀创作马克思、恩格斯雕像。我设计

马克思的坐势和恩格斯的站姿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象征着他们坚

定的信念和深厚而坚不可摧的友谊。从雕像的背后看,马克思和恩格

斯的背仿佛一座丰碑,他们的伟大思想是人类历史进程的里程碑。马

克思深邃、带着古典哲学家的风范,那眼光流露出的睿智与辉光穿越

历史;恩格斯刚毅伫立,俨然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朋友。一坐一立,充

分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尊重。

雕塑,不仅要形似,更要传神、铸魂。

《送别》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

主力不得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踏上漫漫长征之路。苏区人民

得知红军要长征后,依依不舍,满含热泪送红军踏上新的征程。位于

江西于都县境内的于都河(即贡江)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要渡过的第

一条大河。于都河水流喘急,波涛汹涌,河面宽600多米,除少数渡

口可以涉水渡河外,大部分只有架设浮桥渡河。于都人民为了保证红

军顺利渡河,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当时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

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为了架设浮桥,于都人民拆下了自家的

门板、床板,一位老大爷还把自己的寿材也送到了架桥现场。为避免

敌人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一

到夜晚,群众自发地涌向架桥工地,帮助红军架桥。仅4天时间,就

在于都县30公里的河面上架设了5座浮桥,布设众多渡口和涉河点。

听到此事,周恩来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当红

军要渡过于都河时,乡亲们扶老携幼,纷纷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

向渡口,涌向河滩,他们把煮熟的鸡蛋、热气腾腾的红薯、竹叶包的

饭团,甚至一把炒米装进战士的口袋里。即将远征的红军将士凝望着

苏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依依惜别送行的战友和乡亲们。靳尚谊

的《送别》反映的正是这一情景,已成为表现红军长征的重要作品。

这幅油画创作于1959年。那时靳尚谊刚毕业于中央美院绘画系

不久,又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留校工作。他接到创作任务

后,1959年10月,深入到井冈山、瑞金等革命老区体验生活。他来

到武阳镇,站立在武阳河畔,行走在红军走过的桥上,感受当年红军

渡河的情景。他访问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农民,聆听他们讲述当

年长征故事。他在当地写生,画了那里的山山水水,画了那里的妇女、

青年、老人等人物形象,收集了大量素材。回来后,靳尚谊投入紧张

的创作中。在构图上,画家选择秋天一个雨后的黎明时分,天色阴沉,

秋风萧瑟,一条大河横亘前方,河对岸是崇山峻岭、莽莽深林,红军

正在通过临时搭起的木桥向河对岸走去,留下来坚持打游击的赤卫队

员高举手中的梭镖,向战友们告别。画家注重对军民生活细节的刻画

和离别时错综复杂心情的描写,军民的脚下是苏区褐色的泥土,一位

老大娘把自己的儿子交给红军干部,请求参加红军,红军干部拍着小

伙子坚实的肩膀,向大娘说:“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的!”一位妻子在和

身着红军军服的丈夫话别,丈夫怀抱着孩子,叮嘱妻子在家里孝敬老

人、照看好孩子。一位姑娘抹着眼泪送自己的未婚夫远行,一个女青

年提着篮子送来了饭食,一个小伙子拉着红军战士的胳膊有说不完的

话……画家将《十送红军》的情调运用到油画的创作上,一种依依惜

别的情景跃然纸上,读之声情并茂,如身临其境。

作品以初夏时节北方农村常见的青纱帐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53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如有问题,请于后台留言联系上传者解决,如文档无法编辑,课件中音视频无法播放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