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疾病详解.docxVIP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疾病名:钩端螺旋体病英文名:leptospirosis缩写:

别名:钩体病;细螺旋体病;外耳氏病;外耳病;七日热;febrishebdomadis;hepatictyphus;nanukayamifever;typhusbillosusnostras

疾病代码:ICD:A27

概述: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钩体病与我国农民早已发现的“打谷黄”“稻瘟病”,很可能是一类疾病。国外德国医师外耳(Weil)于1886年首次报告一种流行性出血热黄疸病,称外耳病,后来被证实为黄疸型钩体病。稻田等于1914年首次用钩体病病人血液接种豚鼠后,在肝组织中查到螺旋体。井户等于1916年从86只家鼠和沟鼠的40%肾脏中发现有毒力的出血性螺旋体。野口于1917、1918年注意到这些螺旋体菌株与其他已知螺旋体不同,并命名为钩端螺旋体,沿用至今。我国1934年在广州发现典型黄疸型病人3例,1例血液经豚鼠接种后发现钩体。1939年北京报告2例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犬型钩体病流行中受染,表现为典型的脑膜炎经过。1952~1954年在浙江临海县已证实有钩体病流行。1954~1956年在广东不同地区、云南双江、福建晋江地区等处有钩体病流行。1957年在河南武陟县证实在黄河北岸有本病流行。1958年四川温江、浙江杭州、贵州贵定等地均报告在无黄疸型钩体病流行中,出现一批因大咯血、窒息而死亡的病例,成为我国钩体病流行各型中最严重的一个临床类型。1963年以后,主要在华北,有5次较大的无黄疸型的

2

洪水型和雨水型的暴发流行。1970年后,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各地对本病的广泛防治,使钩体病的流行逐年下降,多数地区基本上控制了暴发流行。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黄河及长江流域一些省、区发生洪涝灾害中,仍出现钩体病流行,并出现肺出血、口鼻涌血死亡病例。

流行病学:钩体病遍及各大洲。除在雨量充足、气候炎热的热带、亚热带有流行外,甚至沙漠地及永久冰冻地带也有较少钩体病存在。我国除一些干旱少雨地区如青海、甘肃、内蒙古西北很少发生本病流行外,其他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本病的存在,全国有60%的县有本病散发和流行。其中南方及西南各省特别是四川、湖北、贵州最为严重。

1.传染源钩体在自然界的传染源极其广泛。在我国证实有80多种动物检出钩体,包括哺乳类动物、鸟类、爬虫类、两栖类、节肢动物。一宿主可感染多型钩体,但仍以一型为主(如黄疸出血型——鼠、犬型——犬、波摩那型——猪)。这些动物为自然带菌者,而有些动物仅有钩体感染的血清学证据。要判定该种动物是否为自然带菌者,应查清是否为当地的优势种,是否和人类的活动有直接的关系,所带菌型是否为当地人群中流行的主要菌型,以及是否符合与该种动物的生态学特点等。人类感染钩体几乎均来自动物传播,尚未发现有钩体患者传染人的证据和报道。

钩体病疫源地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然疫源地和经济疫源地。

本病自然疫源地以鼠类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各地贮存宿主不同,如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江西以黑线姬鼠为主;广东、广西、福建以黄毛鼠为主;云南大部分地区则以黄胸鼠为主。北方各省亦相继发现山东、河北的大仓鼠、黑线仓鼠与内蒙古的黄鼠等为钩体带菌宿主。北方宿主带菌较单纯,常以波摩那型占绝对优势,但疫区变动大。南方则较复杂,如黄疸出血型、犬型、感冒伤寒型、七日热型、波摩那型等(云南即先后查出13群与45型),而疫区较稳定。

本病经济疫源地则以猪为主要储存宿主,分布最广。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农村条件下,由带菌猪在猪间循环形成疫源地,就可以在猪间或与人接触者之间引起本病发病或流行。因此,我国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基本上为自然疫源地与经济疫源地并存,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为其主要贮存宿主。黄河流域及其以

3

北地区基本上为单纯的经济疫源地,但也可能存在个别、局部自然疫源地,尤其在华北洪水后大流

文档评论(0)

医疗护理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卫生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医疗护理文档创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中级卫生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