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24《石壕吏》教学设计.docx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24《石壕吏》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及结构,整体感知文章。

2、分析探究老妇“苦”情,感受他们的复杂心情。

3、体验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作者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探究老妇的“苦”情,通过对话演绎,感受人物复杂心情。

难点:体验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作者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赏析法、表演法等。

四、设计思路

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人物“苦”的心理——对话表演”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5分钟)

1、播放战争激烈,人员伤亡的小视频,导入本诗

2、作者介绍: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

2、①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②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

③齐读。注意:逾戍妪咽

3、自读课文,交流文意。

①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句子,理解大意。

②同桌交流,探讨不理解的字义。

③学生质疑:不理解的字义,教师补充。

④指名学生说说大意。

⑤学生积累:要注意哪些重点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4、师小结课文大意:(多媒体展示)

(三)细读课文,结构梳理(8分钟)

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安史之乱时期,诗人目睹官吏在石壕村一村民家强行征夫的故事。)

2、老妇“苦”在哪里?

(1)丧子之痛: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新,刚刚,最近。失去了儿子,而且两个。(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年丧子)

(2)贫寒之苦:

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无人,无男人。无完裙,没有完好衣服。(家境贫苦)(辅助学生理解古代,以男人为壮劳力,是家庭的顶梁柱。)

(3)用心良苦:

A.自觉自愿:老妪力虽衰——衰,弱。虽,即使。(虽年老体衰,但自己愿意顶替。)(她本来可以不去,为何要去?)

B.着急心态: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急,快速。犹得,还能够。(老妇的心情如何?着急。急什么?赶紧让官吏离开。为什么要这样?)

C.内心用意: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惟有乳下孙——捉,抓。逾,翻越。惟有,只有。(一抓一逃,一老一少,保住男丁,维系家庭。)

用心良苦:老妇迫不得已的苦痛,隐瞒老翁,维护儿媳,保住家庭。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1、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

老妪“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突出官吏步步紧逼,蛮横无理。

2、请你发挥想象,官吏会逼什么,老妇怎么应答?注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腔调、神态动作等。

如:

县吏:你家的男人哪里去了?快交出来!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县吏: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妪:室中更无人。

县吏: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在哭吗?

老妪:惟有乳下孙。

县吏:孩子总有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县吏:都不管!今天总得交个人出来!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3、(1)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话,“我”制止了吗?没有。“我”说话了吗?有还是没有?

(2)朗读最后一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谁在哭泣?

哭泣者:孙子、儿媳、老翁。

(3)谁听到了?听了多久?

闻哭者:“我”。“夜久”才“绝”,我啊,一夜未眠。

(4)为什么我一夜未眠?请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结论:

A.内疚、自责。老翁一家留我住宿,我却没有帮助他们逃脱苦海,有恩不报非君子。

B.纠结、矛盾。一方面是官军征兵评定叛乱,不能误了国家大事;另一方面又觉得军属之家,要感激帮助之。既反对战争,又支持这场战争,因为它为了大多数百姓的幸福:矛盾纠结的苦痛。

诗人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斗争中过了一夜。

(五)总结(5分钟)

a、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这篇文章的主题。

(参考:残暴、无情、令人发指)

b、小结:这首诗主要是批判了像石壕吏的官吏,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