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导学案四考点突破学案1文言断句——“五法”判断是关键,“三步”分析定答案.pdfVIP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导学案四考点突破学案1文言断句——“五法”判断是关键,“三步”分析定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导学案四考点突破精准答题

学历案1文言断句

——“五法”判断是关键,“三步”分析定答案

【文言断句·考势微解】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重点考查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懂文本的能力。题型为“3错1

对”型选择题或选三处填涂的选择题。一般在语意和句法结构上设错或设置迷惑,主要类型有:

①混淆句子成分,混淆上句的宾语和下句的主语;②误解词语意思;③误拆连动成分;④错拆修

饰限定语和中心词;⑤忽略倒装句。

【文言断句·必备知识】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方法

一、标志断句法——断句五法

1.凭借名(代)词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

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以断句。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若,表示“你”;彼、其、之,表示“他”;

此、是、斯、兹、夫,表示“这”。

2.凭借对话(引文)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

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

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备考卡片】

“曰”“云”“言”的特殊情况

1.曰:①在句首、句中做助词,无实义;②表“叫作”。

2.“云”表“有、为、是”。

3.“言”表“谈论、记载、告诉、问、陈述、说明”等意义,还有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

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意思是”或“就是说”。

当这三个词出现以上情况时,不具有断句标志的功能。

3.凭借虚词断句

-1-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

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语段那样可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

大,但是根据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常见典型虚词断句方法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凡、且、窃、请、敬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

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俄而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感叹句末尾——哉、夫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

与、何如、奈何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

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

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且、若夫、至于、至若、于是、岂、岂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

[特别提醒]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

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

说》)

②“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③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