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傣族群饮食文化的共同记忆-基于中南半岛饮食文化的思考.docx

壮傣族群饮食文化的共同记忆-基于中南半岛饮食文化的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壮傣族群饮食文化的共同记忆

基于中南半岛饮食文化的思考

?

??

?

?

?

?

?

?

?

???

?

?

?

?

?

目前学界对壮傣族群的界定大致是相同的,范宏贵教授认为:“壮傣族群包括中国壮侗语族的壮、傣、布依、侗、仫佬、毛南、水、黎等8个民族,其他还包括中南半岛上的几个国家:越南的岱、侬、泰、泐等10个民族,老挝的佬、泰、泐等5个民族,泰国的泰、佬两个民族,缅甸的掸族,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人,共6个国家的27个民族。”[1]黄凤祥、徐杰舜和高立士教授也持同样的观点。[2][3]

尽管壮傣族群已经分化成27个不同的民族,并且居住在6个不同的国家。[4]但是作为百越族群后裔的壮傣族群的文化风俗在他们发生分化以前大致是相同的。因此,即使壮傣族群在唐宋之际就开始分化,本是同根生并仍然在壮傣文化区生活着的壮傣族群仍然有很多共同的饮食文化习惯。[5]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文化人类学认为:吃喝是大多数动物的本能,但是“濡化”[6]了的人类会在自身文化规定的时间里进餐,并且也在固定的时间到来时感到饥饿。不同族群和地区进餐的时间是不尽相同的。如,中国人习惯晚六点到晚八点吃晚餐,绝大部分情况下晚八点以后就不再吃晚餐,但是法国人却习惯于在晚八点的时候才开始吃晚餐。并且吃什么怎么吃,不同的文化呈现不同的形式。如,在东亚人们习惯以筷子作为主要餐具,在欧美则是刀叉。这说明食物不仅仅为人类提供热量和营养,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提醒人们,他们来自何方以及他们是谁。[7]著名的美籍华裔人类学家张光直曾说过:“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8]因而饮食文化的共通是族群内部或者族群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够多。[9]本文主要从壮傣族群的饮食习惯对壮傣族群共同的饮食文化进行追溯,希望通过对壮傣族群饮食文化的探讨,为跨国文化交流和遗产申报提供借鉴。

一壮傣族群的主食饮食文化

古代东南亚文化有两个特征:第一是母系氏族文化,第二是稻作文化。[10]壮傣族群最显著的饮食特征就是:稻作饮食文化。这与中南半岛上的民族基本上是一致的。著名的英国东南亚史专家霍尔将古代东南亚文化概括为:“水稻田的耕作”和“由于灌溉耕作而产生的组织”。[11]

根据目前发现的考古证据和现存的文献资料,绝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的观点是:百越族群是世界上最早对水稻进行栽培和种植的民族之一。20世纪70年代曾在云南西双版纳发现野生稻的生长痕迹,此外在广东、广西、海南一带也发现了野生稻,野生稻的出现为水稻的栽培和种植提供了基础。日本学者曾将云南、广西和中南半岛以及印度的东北部阿萨姆邦等地区划为“糯稻栽培圈”。而这个栽培圈起源地,就是百越族群后裔壮傣族群的民族家园。[12]

此外,如果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追溯壮傣族群共同的稻作文化,会发现壮侗语族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常用的基础词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如:稻田,壮语和泰语都称之为“naa”,见下表。

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6)

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6)

由此可知,稻作文明是壮傣族群共同的文明,稻米也是他们共同饮食记忆。壮傣族群日常食用的稻谷品种按米质可分为:粳米和糯米。《本草纲目》记载:“粳乃谷稻之总名也,有早、中、晚三收。诸本草独以晚稻为粳者,非矣。粘者为糯,不粘者为粳。糯者懦也,粳者硬也。”[13]粳米是壮族地区的主粮。笔者生于广西,小时候最经常吃的粳米制品除了饭和粥以外,还有用粳米制成的米粉、干粉、切粉、生榨粉、滤粉、粉玉、卷粉、大头粉等各类粳米制品。这些粳米制品同样也是中南半岛地区常见的饮食,泰国、老挝的百姓至今依然很爱吃各类米线、米干,除了香料放得比较多,其他口感和做法方面几乎与中国差不多。明代朱孟震所作的《西南夷风土记》里也提到德宏和缅甸北部种植水稻的情况:“五谷惟树稻,余皆少种。自蛮莫(即缅甸北部的八莫,华侨称之为‘新街’。笔者注)以外,一岁两获,冬种春收,夏作秋成。”[14]

实际上,壮族地区食用糯米的情况跟傣族地区略有不同,壮族地区并不把糯米作为主食。比如:壮族地区食用糯米饭一般在节庆、婚宴和小孩子百日宴上。多做成可食用的五色糯米饭、艾糍粑、粽子、豆沙糯米包、米糕、油堆、汤圆和其他各类小吃。壮族地区的百姓基本上都要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即山歌节)和四月初八(即牛魂节)制作五色糯米饭(也称“花糯米饭”和“乌米饭”)。做好的五色糯米饭一般被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拿来做祭品供养祖先和神灵;一部分自家吃;还有一部分则馈赠亲友。民国《桂平县志》也有关于五色糯米饭的记载:“枫叶经霜则红,清明摘叶掏叶渍糯米炊饭,名乌米饭,即青精饭。”[15]

在壮族地区,五色糯米饭的制作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先选用上等的糯米,掏干净后放入五个盆里待用,然后将已经澄好的植物汁分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01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