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学记》中“豫”的儿童教育原则初探
?
?
范春麟
摘要:《学记》[1]中“禁于未发之谓豫”体现了教育的预防性原则,是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的适应。不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在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遵循这一教育原则,其中的盲点同样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预防性原则教育儿童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中提出了许多值得后人思考借鉴的教育理念。其中“禁于未发之谓豫”在教育中可以理解为不良行为或坏习惯在养成之前就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这叫做预防。所以“禁于未发之谓豫”在现代教育中依旧存在其实际意义。
一、预防性原则的重要性
《学记》中写道,“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大意是,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产生抗拒而难以克服。这就指明了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应当进行教育风险预测,如若不然,当儿童已经积重难返的时候,再对其进行教育,试图纠正其错误,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岂不太晚。爱利克·埃里克森①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到,早期阶段中的问题的不良解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在后期的阶段中得到修正,但却往往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影响。[2]由此可见预防性原则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从1996年起,我国确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这一天,全国中小学为学生教授安全知识,组织主题班会,进行安全演练等活动,旨在增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更大程度保障学生安全。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表示,20年来,各地各校以安全教育日为抓手,中小学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素养不断增强,学生安全事故逐年递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均逐年下降。[3]
众所周知,安全问题是无论如何都不容懈怠的,一次安全事故足以使人后悔终生。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进行安全教育,许多问题是可以得到非常有效地遏制的,这对于儿童的身心完善乃至长大成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追查所有校园安全事故的原因,最终可归结为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禁于未发”的理论分析
预防性原则,是人们在教育过程中,适应教育规律而总结的教育原则。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的规律,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适应其发展的自然规律。教育的引导性,体现在教育者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之后,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具有前瞻性。恰如一个高明的中医,深知人体生病的规律,在发病之前施加影响,就是中医“治未病”②的思想。
儿童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建立教育关系之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对儿童能否按照理想的方向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理想的教育是:所有教育影响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这里,儿童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其发展的结果受其自身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我国教育界主流的儿童观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动的发展,不是被动的发展。从价值观上说,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好与坏两种结果,“禁于未发”就是避免出现坏的结果,在我们了解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明辨教育影响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之后,预防性的教育便自然而生。
预防性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了大量的成功的以及不成功的教育经验而产生的,是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在我们讲“禁于未发”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不该“发”的却已经“发”了。在乐正克写下“禁于未发之谓豫”的时代,这指的是恶习,品德不良,譬如孩子对父母不够尊敬或者说谎成性等。而发展到今天,很多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是厌学,网瘾,甚至吸毒赌博。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但人的成长规律是不变的,所以教育中类似的问题依然存在,则古人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即“禁于未发之谓豫”在当代依然有着其现实意义。
三、预防性原则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禁于未發之谓豫”确有其道理,但在现实教学中却很难真正得以实践,这并非完全取决于教师能力,人类社会的心理效应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以下面的故事为例: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与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4]其大意是说,扁鹊的长兄治病,是在病情发作前,由于一般人并不知晓他能够事先铲除病因,所以只有他们自家人才知道其医术最为高超。其中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都认为他只能治疗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在于乡里。而扁鹊治病,是在病入膏肓之时。一般人都看到他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他的医术最为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然而,像其长兄治病,人的元气丝毫不伤;中兄治病,病人元气稍有损伤便加以调理;而扁鹊治病,保全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