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docx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

?

?

?

?

??

?

?

?

[摘要]精神家园可以分为个体性精神家园和群体性精神家园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是辩证统一的。理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确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视角。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是一个由理想信仰、共同价值目标、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文化根基构成的系统整体。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二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要吸收外来优秀精神文化。

[关键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B82:A:1672-8653(2011)07-0031-04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学术界对此也多有讨论。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已在关注精神家园以及与此相近的问题,研究成果也极为丰富,这些研究有的着眼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有的着眼于从文化学的视角,探讨文化建设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有的从哲学、民族学和文化学交叉的角度,探讨共同价值观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有的从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的角度,探讨精神家园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也有的从文艺学的或美学的角度,探讨个人生活世界的价值迷失及其重建。这些研究给人以启迪,同时也引发笔者的进一步思考:到底何谓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等,这些问题都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在本文中,笔者将对上述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何谓精神家园

所谓家园,本指由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生产资料构成的人的人的居住之所及其环境,是人的生命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件,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从本义来理解,家园至少应含有三个构成要素。一是供人栖居的住房;二是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生活资料来源的生产资料;三是前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氛围,包括人际关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等。因此,“家园”不能和“家”划等号。《辞海》对“家园”的解释是“私人的田园”,这个解释侧重古义,强调的是其物质生产资料的方面,故而过于狭窄。

“精神家园”这个概念,虽说是从“家园”概念引申而来,但“家园”这一概念原本就包含着精神性因素,只不过,我们今天在使用“精神家园”这一概念时,是从哲学意义上对之进行了深化罢了。

精神是指人的心理意识、情感需要、思想观念等的统一体。“精神家园”是人精神生活的场所,是人的心灵的安顿之处。它包括理想信念(仰)、价值目标和指导人们行为选择和判断的价值原则、规范等。精神家园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价值认同的问题。

人不仅是一个自然生物性的存在,更为本质的是,人是一个社会性存在,作为社会性存在,人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一致自由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自觉的能动性。人的这种本质特征使人摆脱了动物式的本能适应自然的生存方式,他有了观照、反思自己生存方式的能力。人类常常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人和其他生命存在一样,有生必有死,生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逐步走上死亡的过程?但人为什么还要活着?这个问题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存的意义或者说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人的生活就会失去价值支撑,就会失去意义之源,人的灵魂将无所归依。

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鲜明地体现了人的生存的这种矛盾性。作为自然生命的存在,人必然需要创造物质生活资料来满足肉体生命延续的要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家知道,德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所以他们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因而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历史学家。”这里,马克思把历史的“世俗基础”规定为生产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活动,并要求重视这种“世俗基础”的意义和范围,无疑是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的。就这一点而言,现世生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不需要从它自身之外去得到说明。但是,立足于现世生活来阐释生命存在意义的立场,是以回避对生命之终极归宿的思考为前提的,它不直面生命的另一面即死亡,从而将个体生命的悲剧意识淡化了。事实上,只要人一面对自己的终极之路———死亡,那么,生存的意义立刻将被质疑:如果说,个体的生存没有超个体的意义之源,那么,生存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的最终结局是“无”。为了摆脱人生的这种虚无的结局,必须有一个超越个体的存在来赋予个体当下的生命活动以意义。这种超越个体的存在可以是一种普遍价值、一种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等等,这样,当个体生命皈依于这种超个体的存在时,它才可能彻底消除这种虚无感、幻灭感,才会认识到当下的生命活动是有

文档评论(0)

159****42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