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题目
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你对上述现象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
质为量先(63分)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成名时间。而海量的转发、点击和阅读无疑是成名的助推剂。但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已达到一种近乎偏执的地步。我认为,抛却质感的“量”是空洞无力的,丰厚的质感理应走在“量”之前。
诚然,“量”确实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部分需求:点击量、阅读量迎合了舆论造势、媒体影响的需求;转发量、点赞量满足了人们表达认同的需求;评论量则切合发酵热度、引起讨论的需求。“量”本身只是个数字,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然而,“重量轻质”甚至“有量无质”的倾向却是危害深重的。对媒体创作者而言,倘若将“量”的考察置于首位,则很容易引发“标题党”“不实报道”“夸大其辞”等不良风气。一篇名为《一位寒门状元之死》的文章吸引了大量公众讨论,引起群体焦虑,最终却被核实为虚假捏造,以删除、道歉收场。如此“败絮其中”的“量”,令人汗颜。
对媒体受众而言,对“量”的过度关注会导致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最终形成“沉默的螺旋”。对那些高热度、高转发量的热量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地参与讨论,但无暇思考这种讨论背后的质量,反而忽视了那些更有质量却因太过沉重而鲜有人触碰的话题。由此社会的讨论便浮于空泛。
为什么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对“量”的执念如此之深。我想首先是因为“效率至上”的心理。每个人确实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时间,但一辈子可能也只有十五分钟。因此在相同时间内收获的“量”越多,获得关注的机会也越大。不求细水长流的精良制作,但求昙花一现的夺人耳目。在效率面前,“量”占山为王,而“质”则黯然离场。
其次,相比于对“质”的关注,对“量”的追求显然更为轻松。不少作家砥砺心血写出的作品销量惨淡,而某些拼凑剪贴而成的畸形文字却收割了大批流量。有质感的事物往往也是有分量的,它们或许刺痛了我们的内心,或许使我们感到了压力,但这是因为它们触及到了本质。那些只有“量”的事物是多么轻啊,轻得可以让我们肆意嬉笑怒骂,掀起一场又一场狂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因为它正在逐渐击溃我们对媒体质量的关注,对生命品质的渴求。我想这也是我们要勇于承受“生命之重”的理由。
所以我提出,“质为量先”是这个互联网时代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当然,“质、量兼备”是上佳之选。互联网的宣传使我国脱贫攻坚事业获得了“量”的关注,也反过来督促了“质”的进步。有质量的公众讨论能促进社会发展。
于媒体创作者而言,“质为量先”对他们的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广大媒体受众而言,我们应该具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因为我们的每一次转发、点击和阅读都是在为我们想要的生活投票。
谁欲发呐喊,必先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先如云漂泊。每一场深度讨论的背后,都需要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沉淀与修炼。以“质”为基石,“量”才不空洞,社会讨论才会愈发有效。
生命不可被量化(63分)
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100万+购买量,90%的回购率……在这个时代,在这个似乎一切都可以被量化的时代,对“量”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数字确实有其价值和意义,它代表着别人的认可和赞同,是某种意义上的品质的保证,如果数字很大,可能还代表着潮流的方向。
可这所谓的“量”,代表的是别人,终究不是自己,而我们自己的人生,恰恰是不能量化的。
“量”的追求满足着我们对认可的需求,对品质的需求,对跟随潮流的需求,但别忘了,真正满足这些需求是这个事物本身,而非那个数字。而纯粹依赖“量”的后果,便是用“量”代替了事物本身的“质”,以为那个看上去十分有力的数字便能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看似只是被数字所蒙蔽了,但实际上这还意味着自我的丢失和消解。“量”的意义在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别人和这个世界,但为什么要用“别人”来填满自己呢?为什么要用别人的生活来替代自己的生活呢?为什么要让别人偷走自己的生活呢?
这便是人自身的惰性作祟的后果了。我们看在追求“量”,量也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实则“量”满足了我们的惰性,使我们过着别人的生活。
那么追求“量”就完全不可取吗?并不是这样。“量”确有其价值,但我们需要对“量”所代表的事物产生自己的认知。公众号文章的好坏与否取决于阅读感受;商品的好坏与否取决于使用体验;餐厅的好坏与否取决于服务质量和菜品口感,而这些远不是简单可以用一个数字来概括的。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人生是不能被量化的,恰恰相反的是,决定我们的生活和生命的,似乎都难以被量化。当我们阅读一段文字时,文字背后带给我们的感动是不能量化的,和书中人物两个灵魂之间对话的感受是不能量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 2024年上海市初三语文9月份测试卷(无答案).docx
- 2024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语文一模优秀作文欣赏与点评(附老师下水作文):我应该与我愿意.docx
- 2025届高考语文备考之预测作文范文:选择性接受与自我肯定.docx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小说(3):小说的情节与结构(中).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22个万能作文套句.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民日报》中好用的文采金句.docx
-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高三上九月月考(开学测)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