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刘少奇关于民生问题的探索-基于民生视角的《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解读.docx

建国初期刘少奇关于民生问题的探索-基于民生视角的《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解读.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建国初期刘少奇关于民生问题的探索

基于民生视角的《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解读

?

?

?

?

?

??

?

?

?

董一冰焦宇

(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这包括:使人民“过富裕的有文化的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民生物质基础;改善民生增进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保护困难群体基本权益;提高广大民众素质。这些思路,对当今中国民生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刘少奇;民生问题;困难群体

[中图分类号]A84[]A[]1001-8999【2013)04-0073-04

民生就是民众的生计与生活,包括人民群众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及权益维护状况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民生状况极为困苦。刘少奇在这一时期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有效地指导和推动了新中国民生问题的不断改善,对于当今中国的民生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使人民“过富裕的有文化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依据国情分析了中国的民生现状,提出了民生建设目标。他说:“直到现在,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世界许多先进国家比较起来,还是很低的。他们还很穷困,他们迫切地需要提高生活水平,过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这是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最大的要求和希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力求实现的最基本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一民生目标和理想,他在1953年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必须经常地、密切地关心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按照必要与可能逐步改善工人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和工人的工作条件。提高工人阶级以及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福利”。同时,对不同消费层次群体的不同民生需求也要充分考虑。例如城乡居民、收入有差别的居民对生活的需求就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合理地解决民生需求。

充分考虑农民群体的民生利益。他强调,在广大农村要积极为农民的民生利益而奋斗。1955年,他在全国农村基层会议上指出:“党在农村中的基本任务,是要组织和领导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农村中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这一基本任务去进行。”只有农业增产丰收,才会使农民摆脱贫困,丰衣足食。同时,刘少奇扶助农民生产为基本目标的新的国家信贷能使农民尽快致富,提高其生活水平。

重视工人阶级作为民生建设主体作用的发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人阶级已经获得了一切政治自由,并已取得了对于国家政权的领导地位。这就使得中国工人阶级能够团结一切劳动人民,依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同时,企业在公私合营以后,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全体工人与职员都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加、协助监督工厂的管理工作,同时发挥高度的积极性、创造性来从事生产。在如何调动工人积极性以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方面,刘少奇提出要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引导竞争机制,在劳动竞赛中贯彻物质鼓励的原则。对那些工作超额完成的工人,应该给予物质的荣誉的奖励。“使职工群众从个人物质利益上来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刘少奇注重物质奖励和刺激的思想在党内领导人中比较突出。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民生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刘少奇科学地分析了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认为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要摆脱绝对贫困,获得民生幸福,就必须推翻束缚生产力的封建剥削制度,“实行土地改革及其他各种民主改革,消灭地主阶级及其他一切封建残余势力,从而在城市和农村中解放已有的生产力”。刘少奇对土地改革的认识在党内达到了一定高度。他深刻地指出,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解放生产力,“不是单纯地为了救济穷苦农民,而是为了要使农村生产力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之下获得解放,以便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在此基础上,1950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刘少奇进一步从制度高度出发指出,“仅仅实行土地改革还不能最后地解放农民,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才能使农民最后地获得解放、免于贫困并富裕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生产力解放提供制度保障。毛泽东面对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开展的互助合作运动,农民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的现实,也在1955年对廖鲁言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稿中批示:“今后的任务是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避免资本主义的剥削。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引导农民到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强调在解放生产力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因为生产事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乃是全体人民一切物质福利和精神福利的基础。”1刘少奇强调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1951年他在《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任务》一文中强调,“在建设时期,除开必要的国防外,一切工作和其他建设均配合经济建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829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