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x

共情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共情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

刘永志

[摘??要]要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得“有意思”,就要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和课堂的精心设计,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领悟、在生活中践行,让学生“真学真信、愿学爱学”。文章先阐述了共情的内涵,然后对如何运用共情技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做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共情技术;和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1)28-0035-03

共情是一个心理名词,是指同理心、同感等,是体验他人内心世界、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共情技术要求教师从学生角度分析问题,充分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体验中,通过情境教学、活动参与等手段与学生实现情感的共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视学科育人功能,在教学中使用共情技术,通过沟通真正把握学生的特点及需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没有“共情”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犹如一潭死水。“共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如何推进共情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师角色,提升共情素养

走进课堂,我们不难看到课堂教学中“共情”缺失的现象:部分教师还在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子,师生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中心,没有关注全体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共情素养,积极在教学中运用共情技术。

新课改形势下,“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这决定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与角色,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对学生抱有同理心,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者。教师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要树立共情意识,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教学又要重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使教育教学相融合,做到明认知、懂是非、“情”在位、“情”到位。

二、精选共情技术,培养共情能力

1.情境体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启发学生的思考感悟,以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做更好的自己》时,笔者在导入环节中先出示形象漫画:姚明与潘长江“比身高”。然后进行说明,据说小品演员潘长江的身高只有1.60米,但潘长江经常自嘲:“咱本来就袖珍嘛,这有什么了不得的,记住了——浓缩的都是精华!”潘长江不断努力,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令人捧腹大笑而又富有哲理的作品。接着,笔者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你从对比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在对比、讨论中认识自己,尊重自己,接纳和欣赏自己,认识到“我们成不了别人,却可以努力做更好的自己”。由此导入《做更好的自己》一课的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迅速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故事、音乐、图片、漫画、视频、谜语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

2.活动参与

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思、用心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感悟中发展,使学生的情感更深入、更持久。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切实改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心目中枯燥乏味的印象,使学生爱上这门课,并主动探索相关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活出生命的精彩》时,笔者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小悦悦事件,然后引导学生扮演小悦悦、冷漠行人、施救者等角色,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踊跃参与,热烈讨论,表达自己愤慨的同时,呼吁关爱他人生命。笔者适时引导,师生总结:我们要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所有的冷漠也许都有理由,但没有人愿意遭遇冷漠;我们要活出生命的精彩,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善待他人。这堂课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较好地实现了德育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品表演、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把言论自由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不同见解,引导学生走出教材,甚至走出课堂。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拓宽知识面,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

文档评论(0)

134****797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