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鼻疽疾病详解.docx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疾病名:类鼻疽

英文名:melioidosis缩写:

别名:惠特莫尔氏病;惠特莫尔病;斯坦顿氏病;斯坦顿病;malleoidosis;Stantonsdisease;Whitmoresdisease

疾病代码:ICD:A24.4

概述: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流行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等热带地区。人主要是通过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和土壤,经破损的皮肤而受感染。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有急性败血症者常伴多处化脓性损害,慢性者类似空洞型肺结核表现。病情一般较为严重,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甚高。

流行病学:类鼻疽的流行,大多发生在北纬20°至南纬20°之间的热带地区,继后的研究工作进一步证明了从美洲的巴西、秘鲁、加勒比地区、非洲中部及马达加斯加岛到亚洲的南亚、东南亚和澳洲北部均为类鼻疽疫区。近来报道澳大利亚西南部和伊朗等地也有本病暴发流行。本病一般散发,无明显季节性。我国类鼻疽疫源地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南部的边缘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已超出北纬20°范围。

1.传染源本病的传染源以往认为与野生动物有关,特别是鼠类曾被认为是主要带菌者和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播散者,但迄今尚无足够的证据。羊、马、猪、猴和啮齿类动物都可能感染本病,但它们与人一样,都是偶然的宿主,虽然均能排菌,但在地方性流行区,维持本病流行的连续性作用不大。已有报道,进口动物能将本病引入新的疫区,造成暴发流行,因而动物在扩大本病疫区范围的作用,亦不能忽视。患者作为本病的传染源意义较少。近年来大量的调查证明,本病的感染来源主要是流行区的水和土壤,类鼻疽杆菌在流行区的水或土壤中是一种常居菌,可以在外界环境中生长,不需要任何动物作为它的贮存宿主。水土的性状可能与类鼻疽杆菌生存更密切,据报告,在马来西亚采集的5621份水样,阳性率为7.6%,其中稻田水最高(14.6%~33%),可能与水中有机质的含量有关。土壤也以稻田泥土为最高。Thomas调查发现地表下25~45cm的黏土层适合本菌生存,沙土层未分离出细菌。

2

2.传播途径可能有5条途径:①直接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或土壤,经破损的皮肤而受感染,这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②吸入含有致病菌的尘土或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③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④被吸血昆虫(蚤、蚊等)叮咬而造成感染。动物实验证明,类鼻疽杆菌能在印度客蚤和埃及伊蚊的消化道内繁殖,并保持传染性达50天之久。⑤人与人间传播,已有报道可通过家庭密切接触、性接触等途径。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类鼻疽杆菌普遍易感。流行区的患者主要与接触含有本菌的水和土壤有关,所以长期在稻田中作业的农民感染率最高。人群隐性感染率在流行区约7%~10%。

病因:本病病原体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pseudomallei)。本菌于1912年首先被Whitmori和Krishnaswami在仰光确定。因其形态与培养特性类似鼻疽杆菌,血清学上又有明显交叉,当时将其命名为类鼻疽杆菌(Pseudomonaspsedomallei),1921年又将其改名为惠特莫尔杆菌(Whitmore’sbaciilus),于1957年易属,改名为类鼻疽假单胞菌。1993年国际上根据其新发现的生物学特性,将其定名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因国内广泛使用类鼻疽杆菌,所以本节仍用此简称。类鼻疽杆菌为短而直的中等大革兰阴性球杆菌,长1~2μm,宽0.5~0.8μm,多单在,偶成对或丛集,不形成荚膜及芽孢。一端有三根以上鞭毛,故运动活泼。普通染色常见两极浓染,用感染脏器样品制备的压印片染色时,可见菌体周围有不着色的白圈,即所谓伪荚膜。本菌为需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加入甘油可促进生长。在4%甘油营养琼脂上培养24h,形成正圆形,中央微隆起,呈光滑型菌落,48~72h后变为粗糙型,表面出现蜂窝状皱褶,并呈同心圆状,培养物有强烈的霉臭味。本菌生化反应特性活泼,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左旋核糖及蔗糖等,产酸不产气,但不分解左旋木糖。其与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鉴别见表1。

3

本菌含有两种主要抗原,一为特异性耐热多糖抗原,另一为与鼻疽杆菌相同的不耐热蛋白质共同抗原;其次还有鞭毛抗原。根据其不耐热抗原的有无,又可分为两个血清型:Ⅰ型菌具有耐热和不耐热两种抗原,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Ⅱ型菌只有耐热抗原,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和非洲地区。类鼻疽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存活27天,尿液中17天,腐败尸体中8天,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在自来水中也可存活28~44天,据国

文档评论(0)

医疗护理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卫生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医疗护理文档创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中级卫生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