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网络化建构中Z世代青年的角色和作用-8正式版WN8.doc

传统文化网络化建构中Z世代青年的角色和作用-8正式版WN8.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年文化QingNianWenHua

青年文化QingNianWenHua

传统文化网络化建构中

Z世代青年的角色和作用

—以《国家宝藏》和《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宋辰婷宋祎祎

摘要:传统文化网络化建构不仅需要融入互联网元素,更需要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建

构与传播。本文运用网络民族志,以《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两个文化综

艺类节目为例,探究文化框架的互动性建构逻辑和Z世代青年在其中的角色转

变。对传统文化的网络化建构,是将传播的单向度工具式逻辑逐步转变为互动

性的框架建构逻辑。在网络化建构过程中,根据Z世代群体特征和互动反馈确

定和完善新框架;同时,Z世代也是框架的辅助建构者,其作为主体直接参与

到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播过程中。经历了框架互构、框架调整和框架再创造的

过程,传统文化成功实现网络化建构。

关键词:Z世代青年;传统文化;框架分析;互联网

一、问题的提出

借助互联网强大的展现力,传统文化能够创新和

络群体加入,“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青年所蕴

含的有生力量亟待吸纳。

如何通过网络化建构吸引Z世代青年对传统文化

的关注,激发其在传统文化的网络化建构中的自主

丰富呈现框架[1],活化内容,提升其表现力、吸引

性,成为本文的第一个问题。在《国家宝藏》《典籍

力和大众接受度[2],传统文化网络化建构应运而生。

传统文化的网络化建构不仅需要融入互联网元素,更

需要实质性的融入互联网思维。因此,其建构和传播

的主体不能局限于传统媒体,也需要多元且活跃的网

里的中国》两个节目的具体实践中,网络化建构联结

了央视和Z世代青年两个不同特性的主体,以央视为

代表的主流传统媒体更注重秩序,而Z世代青年群体

则更追求新奇、刺激。网络化建构如何在不同主体间

中国青年研究08/2024

76

青年文化

QingNianWenHua

取得平衡,达成最优效果,成为本文要探寻的第二个化要素建构集体行动框架。在工具性框架中,文化被

问题。

资源工具式地选取与使用

[8]。因此,文化要素作为

本文运用网络民族志,以《国家宝藏》《典籍里

后续社会行动的背书支持存在于框架建构中,而不是

的中国》两个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例,探究文化框架的

互动性建构逻辑和Z世代青年在其中的角色转变,在

此基础上以框架分析为主要理论工具,尝试回答以上

作为宏观概念体系存在,其发挥的仅是促成共同框架

意义的辅助作用[9]。“文化工具箱”发挥的主要功能

在于构建即时框架,文化要素作为辅助工具是零散片

问题。

断式的,不能对个体形成长期持续性的观念影响。因

此,传统框架建构下的文化分析就无法解释在网络化

二、框架建构中的“文化”:

概念、观点和反思

建构中,文化框架对个体产生持续价值观念输出的

过程。

不同于文化工具性面向,源于韦伯传统的文化社

1.基本概念:框架建构和框架效应

会学将文化视为共享观念

[10],文化既包含宏观层面

在框架理论中,框架是“使个体能够定位、感的价值规范、思想传统等内容,又在微观层面为个体

知、识别和标记在生活空间和更广泛的世界中所发

提供社会行动依据并建构行动意义

[11]。文化不再是

生的事件的理解图式”

[3]。框架分析着重强调对意

“工具箱”的存在,而是转为对特定群体发挥长期观

义的塑造以及行动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个体运用念性作用的共享价值体系,作为一种规范性力量持续

它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经验组织),并对行动影响个体行为。

片断进行定位、感知、辨识和标签[4]。在理论图示

本文将转变文化作为“工具箱”的角色定位,更

下,框架深刻影响着个体对事物本身的感知与意义的加关注文化意义本身,重新思考文化在网络化建构中

理解。个体内化框架并产生相应的社会行动。因而,

建构的框架不同,产生的意义及发挥的效应也不尽

相同。

框架建构论认为,框架能否达到期望的框架效

应,与个体对框架产生的共鸣存在紧密联系,并且经

验可信度、感受通约度、叙述逼真度、框架一致性、

的定位。具体来说,本文将分析在《国家宝藏》《典

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中,央视和Z世代青

年的双向互动过程,经“调音”产生的新框架以及其

产生的框架效果,重新思考Z世代青年在传统文化网

络化建构中的角色和作用。

阐述人和主诉人的可信度等多个因素都可能影响框架

共鸣

[5]。达成共鸣需要框架契合个体的经验与感受,

强化框架的真实性、逻辑性和权威性

[6]。个体可以

三、从框架“接收者”到“辅助建构者”:传

统文化网络化建构中Z世代青年的角色转变

借助现实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受检验框架,框框架是人们理解周围事物的工具,通过它可以定

架越贴近生活,所产生的共鸣越强,可以让个体更好位、感知、理解以及归纳众多具体信息,也可以深化对

地理解框架

文档评论(0)

中国邮电传媒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不能下载请联系!本账号发布文档部分原创,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和个人收集,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版权为原作者所有,侵删。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1012126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