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df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论语〉十二章》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课文。它选

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

录体古藉。

第三单元所谈论的“学习生活”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学

习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

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

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

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

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

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

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知晓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

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所照

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2、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学法和教法

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

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为将来继续

学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2、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

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

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

识就越强。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教师充

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

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

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

生。

4.诵读法

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

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

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5.采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

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

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过程展示及设计理念阐述

1、导入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这样标榜过《论语》的作用:“半部论语

治天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北京大学教授于丹曾用七

天时间讲解《论语》心得。孔子在国外的影响:韩国的孔庙、日本的

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

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

设计理念阐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看到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

文,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

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

他迷住再说。这样的导语无非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学习古文

的兴趣。

2、预习检测

A、学《论语》说《论语》(介绍《论语》这部书)。

B、学《论语》知孔子(介绍孔子生平,及其所著典籍)

C、学《论语》清字词(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

D、学《论语》译课文

本环节设计目的:了解《论语》及孔子,理解每一章。可以以学

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

3.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也可有师生

共同确定。但无论是那种确定方法都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我采用的是:

师生共同确定。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单元提示,结合本课具体

内容及课后练习,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

容;

C、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百分卷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