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介绍.pptVIP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介绍.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夲*夲*夲*夲*夲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观测系统野外采集的系统构成激发系统、接收系统、观测系统三部分组成野外资料采集系统。地面震源系统激发地震波,地面接收系统接收并记录从地下界面反射上来的地震波,观测系统是描述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在地面上连续观测所应遵循的几何分布图形。激发系统接收系统观测系统观测系统的基本概念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综地下反射界面的地震波,即要进行连续观测,因此就要沿测线在多个激发点上分别激发,并在多个接收点上多点接收,而且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必须保持一定关系,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层界面。40米40米检波点1炮点1检波点2440米40米检波点1炮点1检波点2440米40米检波点1炮点1检波点24观测系统的基本概念观测系统一般用图示法表示。二维地震观测系统常用45°斜线图示法来表示,简单明了,而且国际通用;三维观测系统比较复杂,除了施工设计总图,还须伴有详细的文字说明。第一节二维观测系统一、45°斜线法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地表面震源检波器成像范围地下反射界面一、45°斜线法反射波法二维地震勘探示意图一、45°斜线法二维地震观测系统最通用的表示方法为45°斜线图示法,因为它具有图形简单、明了,含义准确、全面等特点,而且易学、易懂。基本方法:在一张厘米方格纸上,以炮点和检波点为底边,作一个底角45°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顶点在底边的投影就是地面炮检连线的中点。该图形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为:在水平层地质模型前提下,野外该炮、该道记录,反映的是中点这一坐标由浅到深、垂直向下的地层介质的地震波响应。炮点检波点一、45°斜线法假设有24个检波点(地震道),道距为50m,一炮激发,24道接收,利用45°底角的等腰三角形法,可以画出二维观测系统图如下。不同的检波点有不同的炮检距,相应地有大小不同的等腰三角形,全部24个等腰三角形顶点就组成图上的深棕色斜线。一、45°斜线法将该观测系统置上坐标,如图。图上炮点与第1道距离称为最小炮检距,为50m;炮点与第24道距离称为最大炮检距,为1200m;每个三角形顶点代表地下面元,相邻面元间距为25m;地面上施工测线长度为1200m,地下观测范围为600m(12.5~612.5m)。1243。24。。。。。。。。。。。。。。一、45°斜线法斜线上的每一点均有确定的物理意义和数值。例如图中B点代表以下几个含义:1、它对应的是第12道检波点接收的地震记录;2、第12道的炮检距为600m;3、表示对位于CDP12(坐标为300m)的地下反射层的一次地震观测(覆盖)。该观测系统图将野外施工测线坐标与室内成果剖面CDP坐标统一起来了,一目了然。这就是45°图示法的最大优点。第一节二维观测系统一、45°斜线法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综界面上各个反射点(面元)的地震波,因此就要沿测线在多个激发点上分别激发,进行连续的多次观测,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层界面。多次覆盖方法在野外地震数据采集中,采用一定的观测系统,对地下界面上各个反射点进行连续的多次重复观测,称为多次覆盖工作方法。水平叠加理论:假设地层为水平层地质模型,则炮检连线的中点即为地下反射点在地面测线上的投影,野外该炮该道地震记录即为该炮检线中点对应的地下反射点地震响应;如果不同炮点、不同检波点的炮检连线具有公共的中心点CMP,则它们的地震道记录都反映同一地下反射点的地震响应,因此在室内处理中可以叠加起来,称为水平叠加剖面。水平叠加有两大优点:1、压制随机噪声;2、压制多次波。第1炮观测段第2炮观测段第3炮观测段第1炮第2炮第3炮地面地下反射界面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下图是最简单的二维一次覆盖野外观测系统示意图。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用45°斜线法画出的二维一次覆盖观测系统图排列24道,道距50m,炮点距600m,共放3炮。测线长度2400m,地下面元25m,一次覆盖,覆盖范围1800m。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基本术语CMP:共中心点,指公共的炮检连线中心点,学术用语。CDP:共深度点,实质与CMP相同,工业用语。CMP与CDP面元:两者所指相同,均为地下反射面元。面元大小:相邻CDP或CMP点距。覆盖次数:野外数据采集中,对地下反射点(面元)进行重复观测的次数。满覆盖次数:实际观测次数与原先

文档评论(0)

duantoufa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