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2025届12月份高三统测 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5届12月份高三统测 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4届12月份高三统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在场”(Presence)一词是指艺术家的出场和现身,即艺术家与作品之间在情感、观念、生活上的一种共存关系。“场”是时间和空间呈现的领地,“在场”便是人的亲临和精神的参与。新生代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的文艺的在场者,甚至是主力军,但是他们在文艺批评方面却是“缺席者”。

一个现象应该引起注意,即文艺的欣赏者和文艺的批评者并不是一代人。批评家们根据经典的文艺理论、已有的文学知识,对坐在剧场里、影院里、电视机前的青年观众高谈阔论,指点风云;而新生代的文艺欣赏者们对这些意见常常是充耳不闻、不以为然的,似乎不大热衷于激烈的争论,却也有自己的坚持,尽管他们很少参与争论,却心有定力,有所坚守,也难以从精神上被彻底说服。这是文学经典时代与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之争,也是“50后”“60后”“70后”与“80后”“90后”“00后”的代际冲突。代际是一种自然衍生的生理差别,并不意味着必然的文化冲突,而当下代际差别之所以愈演愈烈,是因为我们的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历史变局,更由于数字化革命的技术阻隔。而数字化条件下审美的冲突表现得最明显、最强烈。

批评家在批评的时候,也应该是在场的,而批评家的在场应该是创作与欣赏的双重在场。一方面在生活之场,另一方面也要在批评之场。如果要对新生代的创作展开评论,也要熟悉新的艺术创作过程,熟悉他们新的审美追求。由于新技术手段的介入,文艺的创作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带入感和情境化,读者、欣赏者与创作者和作品之间的边界渐渐缩小,时空限制渐渐空破。一部作品,不仅是创作者的直接参与,也是欣赏者的亲身体验,实现了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同时在场。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的发明与普及,带来了一种新的艺术参与形式浸式艺术体验。沉浸式艺术体验就是以数字技术的形式将读者与观众带入现场,通过感官共和形象还原,让读者和观众沉浸在强烈的现实情境中并使他们实现了从欣赏者到参与者、大振

者的转变。

沉浸式艺术给我们一种提示,批评本身也应该置身其中,亲临现场,也应该是一种融入式沉浸式的批评。这就要求批评者一方面对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要了解、熟悉,批评家对批评的艺术缺乏了解,冷眼旁观,不深入其中,只凭已有的概念评判,势必造成脱离实际的空谈;而另一方面,批评家也应介入新生代的艺术生活,不亲临现场,总隔空喊话,最终还是有距离的。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呼唤新生代积极参与到文艺批评中来,创作的主体也应是欣赏的主体,欣赏的主体也应成为批评的主体。在新技术革命激烈变革的前提下,真正的批评家也应该是在场的,而新生代文艺批评家也应该出场。

新生代文艺创作的在场和文艺批评的缺席,构成了文学艺术活动中的矛盾现象。文艺领域的代际差别造成了文艺批评与文艺潮流的强烈冲突。一方面是青少年追星的热潮滚滚,他们对着影星、歌星、舞星等大呼小叫,狂欢不已,崇拜至极;而另一方面是年长的批评家们的理性镇定他们,他们议论风生,指手画脚。特别有趣的是,有许多批评家没有艺术欣赏的体验,他们很少到流行歌曲的演唱会现场,对所谓影星、歌星等也不屑一顾,甚至多年都没有进过电影院,他们完全是凭借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欣赏习惯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因此,这样的批评在以新生代为主的文艺欣赏者那里几乎没有引起反应,也就形成了代与代之间审美上的冲突:一方面既有巨大的沟堑,而另一方面又是不交锋的、绕道走的。新生代文艺欣赏者的我行我素

与批评家的无可奈何,使得文艺批评在日新月异的文艺发展面前,陷入了难有作为的困境。

(摘编自傅道彬《新生代文艺批评的“缺席”与“在场”》)

材料二:

如何理解文艺批评的在场感?汪政认为,“在场”是文艺评论的显著特征,这和文艺评论起源并发展于大众生活的特点密切相关。“德国剧作家莱辛的《汉堡剧评》,当时是怎么写成的?他就是去看戏,戏看完了后,有时候等不到第二天,他马上在小本本上写好剧评,撕下来贴到剧院门上。之后再有观众来,就去看莱辛先生是怎么说的。”这样的做法,汪政认为是最“在场”的。“首先,讨论的对象要在场;其次,批评家本身要在场,不仅是指在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在场,也在于批评家本身的观念、对作品和观众的了解要‘在场’,要紧密贴合作品的情感焦点和观众的所思所想,并用符合时代节奏的话语表达出来。”他非常认同法国批评家蒂博代关于文艺批评的观点,“‘批评就起源于咖啡馆,起源于茶馆’,这和莱辛把剧评贴在剧院现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编自吴雨阳《汪政:在“全民皆媒”时代保持“在场”》)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

文档评论(0)

藏珠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付费阅读后,再购买,只需补差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